巴西:民生政策成功缩小贫富鸿沟
    2010-07-22    作者:陈威华 赵焱    来源:经济参考报
    索尼娅一家住在距离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仅一百公里的小城市福尔摩萨。虽然距离首都很近,但是这个小城市的人均收入较之其它城市低了许多。索尼娅的丈夫在一家农场工作,她自己则给人打零工,每个月收入不足200雷亚尔。
  不过,最近几年来,索尼娅倒是觉得生活压力小了许多。随着她的三个孩子陆续上学,索尼娅每个月可以从政府部门得到差不多等同于她本人月收入的补贴,以至于在去年儿童节,她生平第一次带着孩子们到巴西利亚市中心的游乐场玩了一天。
  索尼娅生活的变化受益于卢拉政府于2003年10月推出的“家庭补助金”计划。
  这个计划通过每月向最贫困家庭提供政府补贴的方式,提高儿童的入学率,满足贫困人群的卫生医疗需求,从而达到减少贫困、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提升社会包容性的目的。根据这项计划,巴西每个贫困家庭每月得到政府22雷亚尔(一美元约合1.8雷亚尔)至200雷亚尔不等的生活补贴,但是,受益家庭的孩子必须达到规定的出勤率,否则将不得享受家庭生活补贴。
  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区贫富分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去年公布的两份研究报告,巴西10%的富人聚集了75.4%的财富,占巴西1.9亿人口总数1%的富翁在三天内的支出相当于穷人一年的花费。 
  一份今年上半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巴西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有钱人手中。18世纪时,里约热内卢10%的富人汇集了68%的财富。300年后,这一比例基本上没有变化。在最大城市圣保罗,10%的富人聚集了73%的财富;在里约热内卢,这个比例是63%;在萨尔瓦多则是67%。
  近些年来,巴西政府推行民生福利政策,稳步缩减贫富鸿沟,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
  早在10多年前,社会学家卡多佐担任总统期间,巴西就开始推行一项名为“有条件现金转移”的反贫政策。这项计划是利用资金的转移支付手段来帮助贫困人群,达到在短期内减少贫困的目的。该计划鼓励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对贫困人群的下一代投资,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所以主要涉及教育和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
  2003年卢拉政府执政后,推出了“零饥饿”计划,在“零饥饿”计划的框架下,继续推行“有条件现金转移”计划。为了行使该项职能,巴西成立了专门机构,命名为社会发展与反饥饿部。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有三项:一是实施家庭救助金计划,对贫困家庭实施救助;二是社会救助,给65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三是反饥饿,向所有贫困人口提供食品,在农村鼓励小农进行种植。有了这个部门,就从机制上根本保障了对穷人的各种关怀能够传导到实处。2009年,社会发展与反饥饿部的预算达到了创纪录的120亿美元。
  巴西劳动和社会研究所今年5月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从2004年至2008年,巴西贫困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从33.2%下降到22.9%。
  这个研究所进行的调查显示,2004年,最贫穷人口得到的财政转移所得占其全部收入的10%,但是到了2008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8%,这表明诸如“家庭补助金”等民生福利政策对减少贫困发挥了巨大作用。
  考虑到近年来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巴西政府2009年决定提高10%的“家庭补助金”发放额度。据统计,2009年“家庭补助金金”计划的开支从上年109亿雷亚尔增加到125.54亿雷亚尔,增长了大约13.8%,享受这一计划的家庭新增约130万户,受益家庭总数增加到1240万户,约占总人口的1/4。
  相关稿件
· 秘鲁贫困人口降低到6% 2009-11-24
· 安利纽崔莱启动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 2009-10-16
· 武汉:贫困居民医疗救助水平逐年提高 2009-09-21
· 朵唯手机参与“救助贫困母亲行动” 2009-09-17
· 亚洲陷入贫困的人口将增加1.4亿 200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