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地球农业生态划分研究结果显示,按土壤、气象条件和现行的技术推算,全世界可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约为42亿公顷,相当于目前世界所有农地面积(15亿公顷)的近三倍,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 除人口因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人均耕地进一步减少。世界银行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人均可耕地已从1961年的1.45公顷降至2007年的0.74公顷,减少到了46年前的1/2。 日本人口1.26亿(各国人口均为2007年数据),面积37.21万平方公里,人多、地少、山多、平原少且狭小,山地约占总面积的4/5。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从1955年到196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实际平均年增长率达10.8%。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日本政府推行的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政策是1961年国会通过的《农业基本法》和1962年通过的《农业法修订案》,主要目的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迫使零星小农脱离农业,以保证工业发展对劳动力和土地的需要。1961-1975年的14年期间,共减少农地80万公顷,年均减少5.7万公顷。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分界点,此后农地资源减少趋缓,呈拉长的“S”型。1975-2001年的26年间农地减少50万公顷,年均减少1.9万公顷。1960-1995年的35年间,日本GDP总量达到五万亿美元,期间,耕地仅减少103万公顷。我国从1978-2009年,GDP总量也达到了五万亿美元,但我国的耕地消耗量高达1200万公顷,差距为十倍以上。 俄罗斯人口1.42亿,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农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其中可耕地面积约1.3亿公顷,是农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今天,世界上约7%的耕地是俄罗斯国有或是俄罗斯集体农庄所有的,但是这些耕地的1/6——约3500万公顷——都被闲置。” 美国人口3.02亿,面积937.26万平方公里。据1977年统计,全国共有可耕地面积28亿亩(市亩),平均每人14亩。1961-2001年间美国农地增加和减少面积大体相当,因为一方面一些耕地转为城市化用地,与此同时又有大量其他类型的土地转为耕地。 加拿大人口3300万,占世界人口的0.5%,面积997.6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面积的6.1%,可耕地面积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6.5%,为136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其中已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加拿大农地面积在20世纪60-80年代期间平均每年增加约287.7万公顷。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在农业生产萎缩和逆城市化的双重影响下,农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加拿大政府认为,城市扩张对农地的占用不仅意味着本国食物来源的丧失,更重要的是生物物种的减少、野生生物栖息地和绿地的丧失以及空气质量的恶化。因此,近年来政府出台很多保护农地和开敞空间的政策措施,主张城市理性发展。 澳大利亚人口2100万,面积768.2万平方公里,农牧业用地为4.75亿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3.8%。1961-2001年,澳大利亚增加农地面积2011.9万公顷,年均增加49.1万公顷。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在澳大利亚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下降,农地面积也随之减少,特别是1994年以来这种变化更为明显。 中国人口13.2亿,相当于美国人口的四倍以上和加拿大人口的40倍;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条件和环境不如美国,可耕地资源不如加拿大。但是,各个领域占用农地大大超过美国和加拿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耕地面积1957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耕地面积减少集中在1980-1988年;第四次耕地面积缩小始于1992年。“十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年均减少184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少15%。从1996年到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31亿亩。我国人均耕地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5亩减少到1.4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全国已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2008年10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规划期内全国耕地保有量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要守住这个耕地红线,面临诸多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