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一个争议已久的话题
    2010-04-29    作者:记者 施智梁 韦夏怡 李学梅/北京、巴黎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这是2006年拍摄的挪威北部斯瓦尔巴德群岛水域一块浮冰上的北极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这里的积冰正在加速溶化。新华社发

    这是2007年5月29日,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一个村庄附近,土地因干旱而龟裂。新华社发

    继400名气候专家联名写信驳斥克洛德·阿莱格尔等学者的气候变化“伪命题论”后,关于气候是否变暖的话题在法国舆论中持续发酵,一些怀疑气候变化的专家纷纷发起反击,他们指出,气候变暖并无真凭实据支撑,IPCC也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可以说,他们的观点代表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后的一种舆论新导向。
  4月1日,法国科研机构的400多名气候专家发表公开信,在这封联名信中,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樊尚·库尔蒂约和阿莱格尔一起被点名批评。之后,库尔蒂约在《费加罗报》的一篇专访中表示,他受到的指控是“完全错误和令人震惊”的。他说,如果人们研究一下这些科学家的组成,就会发现为首的两人:让·茹泽尔(IPCC副主席)和埃尔韦·勒特勒分别是地球化学和数字模型设计方面的专家,与他们相比,库尔蒂约和他的团队在气候变化方面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他表示,即使有再多科学家参与,一个像IPCC这样的组织也不能保证其成果都反映了“科学事实”。他认为,科学的真相不是通过民主投票产生的,它往往在最后时刻才会浮出水面,这样的事例在20世纪的科学发展史上比比皆是。
  针对科学家们在公开信中关于“质疑他人清白”的指控,库尔蒂约也给予了驳斥,他说,他批评的只是其中一些人的表述方式,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存在着不同看法,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气候变暖理论的支持者往往对不同意见给予压制。他还表示,自己在五年的时间里发表了六篇类似观点的论文,而且都是刊登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和法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等权威刊物上,除了一篇引起过争论,其他文章都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他在2009年底出版的《地球中心的新旅程》一书仅仅是对以往观点的归纳和总结,结果就遭到了科学家的围攻。
  库尔蒂约还说,他将继续自己的抗争,直到真相浮出水面。他认为,科学没有禁忌,攻击他人研究成果的最佳方式不是向“上级领导”递交请愿信,而是用科学事实给予反驳。他引用物理学家让-马克·莱维-勒布隆的话说,“签署联名信的科学家都认为上级领导的支持必不可少,但与其这样,还不如承认自己的研究缺乏独立性。独立性的缺失使得IPCC的研究成果饱受质疑”。库尔蒂约最后表示,他并没有忘记“科学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他只是和一些同行发起了一场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而此类讨论在以前曾因压制而难以展开。
  无独有偶,巴黎十三大的数学教授伯努瓦·里多也在日前出版了一本名为《气候的幻想》的新书,对气候变化提出了质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起初也和其他人一样,认为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引起,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气候变暖理论实则“棉里藏针”,这其中有太多武断的因素,科学和道德被混为一谈,同时还不许他人提出不同意见。
  里多指出,气候变暖理论的支持者总说自己掌握了大量确凿的证据,但当人们指出其中的错误时,他们却视若无睹、不予理睬。此外,他们还表示,自己有“90%的几率”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但实际上这一数据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里多认为,IPCC是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政治兼科学团体,政治的目的在于引人向善,科学的目的则是揭示真相,当两者混杂在一起时,往往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哥本哈根会议前夕曝出的“黑客泄密门”也在某种程度反映了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并不十分严肃。
  事实上,气候变暖“怀疑论”一直存在,只是长期被主流声音压制。但在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不少人重提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大自然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全球气温的升高大多与此有关,人类的活动尚不足以影响地球环境的变化,更有激进者认为,气候变化理论是有些人刻意编造的,目的是从中牟利。
  相关稿件
· 世行:日本应对气候变暖表现欠佳 2008-01-21
· 监测发现:气候变暖导致农作物种植北界北移 2007-12-13
· 抑制气候变暖还需谋求更大共识 2007-09-10
· WHO官员:气候变暖危害亚太民众健康 2007-07-03
· 全球气候变暖易在我国引发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 200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