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3-23 作者:刘洪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自去年初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在人民币问题上对中国发难,主要有两个波次:第一波,是在财长盖特纳上任前后,盖氏公然指责中国是“汇率操纵国”;第二波,则是现在美国在人民币问题上全面施压,大有人民币不升值美国不善罢甘休之势。 第一波,基本上是盖特纳的“独角戏”,结果也颇值得玩味。盖氏言语一出,不想引来的不是喝彩声,而是美国上下的不理解。 美国经济学家布雷特·斯旺森就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评论,批评盖特纳指责中国“操纵汇率”的言论是过度反应,也反映出美国对中国的种种误解,但问题的实质并不是“全球失衡”,而是美元政策的失当。 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民主党众议员拉森(Rick Larsen)表示,美中都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两国利益休戚相关,“寻找替罪羊”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终,盖特纳修正自己的立场。除了高度评价中国在危机中的作用,宣誓中美加强合作外,盖特纳在随后两次汇率报告中,都明确承认:中国没有操纵人民币汇率。比如,去年10月15日的报告就承认,中国一系列政策在稳定世界经济和减少自身外贸顺差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累计升值了21.2%;此外,中国正在采取积极举措推定人民币资本账户的自由化。 此一时、彼一时。不到半年之后,美国在人民币问题上又开始大转弯,再度在各种场合要求人民币升值。奥巴马多次宣称,当前美国的一大国际挑战就是汇率问题,中国应该采取“市场导向的汇率政策”;美国国会内更是法案、联名信不断,要求奥巴马政府将界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甚至要求直接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 美国朝野几乎同时改弦更张,远不只是汇率问题那么单纯。如果说,盖特纳上任前后口不择言,尚有缺乏政治头脑或有意试探的因素,那么美国新一波在汇率问题上的攻势,原因则多方面的,其大致有三。 第一,政治化企图。当前美国失业率高企,民怨沸腾,而中期选举在即,奥巴马急需转移国内焦点,而议员们更希望操纵议题,为自己选举拉票。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就对笔者说,美国政客这么做,倒不见得真希望此举能创造多少就业,而是希望在舆论上和形象上争取得分,他们目前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保住自己的席位,保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但很遗憾,中国就成了美国政客的“出气筒”。 第二,降低赤字,为美国扩大出口铺路。奥巴马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在未来5年内,美国出口额要翻一番,由此为美国创造两百万个就业岗位。在金融危机导致各国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美国出口最大的指望,无疑就是中国。于是,在人民币问题上敲打中国,也自然成为美国政府当前的不二选择。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指出:“有些国家为了提高本国出口而贬低本国币值,反过来又企图用施压的办法来强迫别国的货币升值。我以为这种做法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 第三个方面,美国此举,不乏对中国发展怀有嫉妒之心。美国表面上宣称,美中关系并不是零和博弈,中国繁荣对美国也有利。但在实际外交策略中,美国总显露出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迹象。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崛起之势更加明显,就颇让不少美国人很不痛快,在人民币问题上发难,自然正中他们下怀。 其实,美国从来没放弃人民币汇率这个施压筹码,盖特纳之所以要淡化其原先的讲话,不过当时是非常时期,美国在很多事务上有求中国,其对华政策不得不有所软化;但随着美国经济逐渐走出衰退,加之国内政治压力抬升,人民币汇率也就自然又成为他们施压的手段。 在日前推出所谓汇率议案时,一些美国议员就公开宣称,现在和以前不同了,美国必须在汇率问题上继续采取攻势。美国参议员舒默更直言不讳:“他们(中国)需要美国市场,胜于我们需要中国。”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这种小人嘴脸,也让人看出美国对华政策虚伪、欺诈的一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