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曾是世界上贫富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2003年以来,巴西政府把扶贫减困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社会项目投入,七年间使2000万人摆脱绝对贫困,3100万人进入中产阶层,提前实现了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巴西缩小贫困差距的成果受到联合国的赞誉,总统卢拉在今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因在社会领域取得的成功被授予“全球国务活动家”奖。
向贫富不均宣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创造了年平均增长10.1%的“巴西奇迹”。但是,由于政府没有实施合理的分配政策,经济快速发展创造的财富大部分被少数人占有。全国近50%的财富集中在占全国人口10%的富人手里,而50%的穷人只能分摊全国10%的财富。1960年,巴西的基尼系数为0.499,到1989年上升到0.647。这表明贫富差距不会因财富的蛋糕做大而自动缩小。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使巴西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巴西经常发生各种规模的全国大罢工,农村的无地农民社会抢占大庄园主的土地,城市治安恶化,经济发展长期止步不前。2002年,工人出身的卢拉在大选中获胜很大程度上是广大中下层人民对社会分配不公的反抗。 2003年1月左翼劳工党领导人卢拉开始执政后,把消灭饥饿和贫困作为优先目标,就职当天就宣布了“零饥饿“计划,成立了社会发展和反饥饿部,承诺要让所有巴西人都能吃上一日三餐。“零饥饿”计划不仅限于向贫困家庭发放基本食品,而且还鼓励发展家庭农业,为贫困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加强教育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饮水和卫生条件,目的是使贫困家庭通过政府的救助提高自身脱贫能力,融入社会发展进程。当年10月,巴西政府将过去由多个部门发放的助学金、基本食品、燃气补贴、最低保障金等整合为“家庭救助金计划”,以便统一管理,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
“零饥饿”计划
“家庭救助金计划”是“零饥饿”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给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享受“家庭救助金计划”的家庭必须持身份和收入证明在当地政府登记,而且每两年重新登记一次。政府发给符合条件的家庭一个银行卡,每月定期打入救助金。持卡人可以到银行提取现金,也可以到任何超市和商店购物。这种方式把联邦政府的社会救助金直接发到救助对象手中,避免了被地方官员贪污挪用的可能性。 普及教育和提高健康水平是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基础。尽管巴西实行免费教育,但是仍有不少家庭因贫困让孩子去当童工。因此,巴西政府把领取救助金与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挂钩,规定15岁以下儿童的上课出勤率必须达到85%,16岁和17岁少年的上学出勤率必须达到75%,七岁以下儿童必须按卫生部规定的日期打预防针,怀孕妇女必须按期进行围产期检查。只有凭学校和卫生部门的证明才能继续领到救助金。 救助金不仅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吃饭问题,促进了教育和卫生普及,而且还成为不少贫困地区主要的资金来源。穷人拿了这些救助金后全部用于消费,从而激活了当地的市场,活跃了经济,增加了就业。因此,这一计划受到巴西社会的普遍支持,在国际社会也得到高度评价。 2009年,巴西政府为“家庭救助金计划”拨款119亿雷亚尔,受益家庭达到1240万户,受益人口高达4950万人,约占巴西全国人口的26%。2010年,巴西政府将继续加大社会项目投入,“家庭救助计划”的预算增加到137亿雷亚尔,比去年增加了15.1%。
合理调节工资涨幅
每年提高最低工资,同时压低高收入者的工资涨幅也是巴西政府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措施。自2003年卢拉政府上台执政以来,巴西最低工资额增幅已达155%,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增幅达到53.46%。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的统计,2004年至2008年,巴西的平均工资增长17.3%,但是同期占总人数10%的低收入劳动者的工资上涨了34%,占总人数10%的高收入者的工资仅上涨12.4%,低于全国工资平均增长率。2005年以来,高收入者占全国工资总额的比例逐年下降。2007年,占总数10%的高收入者占全国工资总额的比例为43.3%,2008年下降到42.7%。而低收入者占全国工资总额的比例则相应逐年上升。 巴西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在公立医院看病、手术、拿医院药房供应的基本药物和住院都不收费。虽然到公立医院看病需要排长队,有的医院条件也比较差,但穷人还是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不至于因家里有人生大病陷入困境。 覆盖全国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扶贫解困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里人男性的退休年龄为65岁,女性为60岁。只要缴纳了180个月的退休保险就可以领退休金。农村人的退休年龄分别减少五岁,只要证明参加过180个月的农村劳动就可以领一个最低工资的退休金。65岁以上的老人只要家里的人均收入不足1/4个最低工资可以向政府申请一个最低工资的补贴。残疾人也可以申请同样的补贴。
充分利用税收手段
征收个人所得税也是政府调整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巴西实行四级累进税率,收入越高缴税越多。但是,用于教育和医疗的费用可以申请退税。有21岁以下的子女、残疾子女或24岁以下上大学的子女每人可减税150.69雷亚尔。 受学校教育程度的差距决定工资收入的差距。巴西的中小学是私立的好,大学是公立的好,而且免收学费。但是,能考上公立大学的基本都是私立学校毕业的有钱人家的子女。为了让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不输在教育上,巴西政府从2005年开始试行公立大学招生时为公立中学毕业的贫困学生留出一定名额。目前已有30多所公立大学实行这一政策。 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如果巴西能够继续保持2003年以来快速减贫的势头,到2016年巴西的贫困率将下降到4%,基尼系数将从2008年的0.544下降到0.488,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也有专家指出这个预测过于乐观,巴西的减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