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网站日前发表该报经济新闻编辑拉里·埃利奥特的一篇文章,题为《没有中国的经济改革,全球复苏恐注定失败》,摘要如下: 这还只是1月的第三周,但2010年经济的大主题已经明朗。这将是复苏的一年,攻击银行家的一年,减债的一年,对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增大的一年。这一年还有完全不同的另一面,随着日子一天天流逝,对复苏持久性的疑虑也渐渐增长。要抓住好时机。 短期看来,情况显然比12个月前好。中国去年出口的年增长率达到40%,经济随之迅速增长。2006年到2007年,美国的先行指数预示经济出现衰退,而现在指数却预示着今年的增长将达到约3%。伦敦金融分析家相信,英国的经济在2009年最后三个月增长了0.5%。 然而,除非此次经济复苏打破了历史先例,否则一些警告还是有益的。过去,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会持续数年,并经历不同的阶段。 那么,这次危机有什么不同,令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球经济将在三年内恢复活力,重拾健康呢?事实上,差别并没有很多。基本的失衡问题有待解决,金融领域的必要改革进行得还远远不够。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上星期发表的一份报告很好地概括了这一情况。报告表明,重大的经济危机后总会有一段很长的减债过程,这一过程将持续6到7年,减少占GDP比重25%的债务。研究认定,美国、英国和西班牙这三个成熟的经济体,其家庭地产和商业地产在重大的减债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影响。这并不惊人,因为这三个国家的房地产泡沫是最大的。到2007年,银行的住宅抵押贷款相当于英国GDP的81%,美国GDP的73%。与其相比,供给商业机构的银行贷款仅相当于英国GDP的46%,美国GDP的36%。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报告说,“如果历史是一个向导,我们可以预料到,对于一些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而言,其特定领域的减债过程将持续多年,并极大地牵制GDP增长。”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说,目前为止债务还鲜有减少,因为私营部门债务的减少与公共债务的增加数量相当:“因此我们注意到,成熟经济体债台高筑的时间会延长,使得未来5到10年的经济前景存在不稳定的潜在可能。” “巨大的全球信贷泡沫还没有完全破裂。”这样的背景令我们对中国复苏的持久性怀有疑虑。所有人都知道理论上会发生什么:中国人需要推动内需,而非依赖出口。否则,随着美国无力承担作为“世界最后消费者”的角色,世界将充满没人想要的商品。全球需求量不足会压低价格,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剧增,加大设立贸易壁垒的压力。 一些分析家,诸如摩根士丹利的斯蒂芬·罗奇,认为北京“明白了”,中国即将有大动作,使国内经济恢复平衡。让我们希望罗奇是对的,因为否则全世界的经济就会变得跟泡沫破裂后的日本一样。 隆巴德街研究所的查尔斯·杜马说:“‘全球化日本’的各项要素正渐渐各就其位:以债务驱动的私人资产价格泡沫破碎,致使政府债务正看似无节制地增长;持久性通货紧缩近在眼前;增长放缓也大有可能。这即是日本‘90年代漫漫长夜’的第三个要素。” 杜马认为,中国并没有将经济向内需转轨,而是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区,用出口拉动增长。短期内这是可行的,因为人民币现在仍被低估,特别是相对欧元来说。上周的新闻显示,德国在2009年第四季度停止了增长,这则消息意义重大。这预示着欧洲以存货驱动的复苏已失去了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有理由相信复苏之路会一帆风顺。麦肯锡明智地预测,当人们不能再沉溺于举债度日之后,会有很长的一段痛苦期,而这还是在没有新一轮冲击干扰的情况下。 银行的情况仍不容乐观,市场很热,公众情绪非常愤怒。杜马担心,等到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的时候,全球经济会发生第二轮衰退,那时将造成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影响。如果他是对的,情况就相当不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