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有摩擦更应有合作
    2009-12-3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刘丽娜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中美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与摩擦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点。总体来说,呈现出相互依赖性更加深入、对话和沟通更加平等、贸易纠纷逐渐增多三大特点。这都反映出中美经贸关系既是融合、合作过程,也是摩擦、冲突过程。但把握大局、拓展共同利益,无疑符合双方及全球利益。
  展望2010年,由于美国经济形势尚难言乐观,美国国内政治变数巨大,中美经贸关系至少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受政治影响而升级。中美经贸关系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来自经济体系,而是来自政治活动和政治目标的干扰。很多美国国会议员对中国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和其他贸易政策采取强烈批评态度,例如民主党参议员舒默等人,其捞取政治好处的不纯用意昭然若揭。
  2010年,中美贸易不平衡仍将是众多问题之源,其中人民币汇率问题仍将是焦点。在近日举行的国会经济联委会听证会上,舒默再次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强烈要求白宫对华施压。
  此外,中短期来看,中国对美国的顺差格局很难发生实质改变。目前的中方顺差格局不是任何一国特意或恶意造成的,而是双方由于结构性因素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美方对此也十分清楚,因而在高调渲染对华巨额逆差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了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领域。2009年,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就包括反倾销和反补贴,“337条款”,以及特保案等。2010年,美国对华贸易救济措施形式可能会出现更多花样。
  按美国统计,中国对美顺差已有26年,不平衡规模已占美国全部逆差约30%,不平衡的集中度也非常高,这与上世纪60至90年代日本与美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相近。当时,因贸易失衡引发日美全面贸易摩擦,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发生在中美之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就认为,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预计不可避免。
  其次,中国在资源获取上可能面临更大的国际利益冲突。中美两个大国保持本国经济发展都需要大量能源资源。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要保持自己的资源供应链,难免对美国主导的原有秩序造成影响。
  彼得森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前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伯格斯滕在其新书《中国崛起:机遇与挑战》当中说,历史上,一个大国的兴起在改变世界经济秩序时往往会因资源争夺而引发战争。
  这种担忧在美国很多专家和决策者中普遍存在。《超级融合:中美如何成为一个经济体以及世界繁荣为何有赖于它》一书作者扎卡里·卡拉贝尔就持有这样的看法。他说,历史上的大国权力转移迄今只有英美之间没有发生战争,但这两个国家讲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价值观。他对中国力量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表示担忧,认为在国际资源的获取上,中美之间将有更多摩擦点。
  此外,中美经贸领域未来可能爆发矛盾的领域还包括劳工保护和产品质量、高科技出口管制、东亚地区合作等问题。
  尽管如此,很多专家认为,中美关系已进入非常成熟的阶段。尽管存在现实的和潜在的利益冲突与摩擦点,但2010年双边经贸关系并不会发生重大变局。
  事实上,再用好与坏来形容今天的中美关系已经太肤浅,因为双方都在适应全球化趋势。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和平崛起”,就是与全球利益和目标不断融合的过程,就是与美国等贸易伙伴不断相互适应、调整的复杂互动过程。而中美经贸领域的良性互动不仅有利于两国,更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正如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坦言:“如果我们能找出驾驭差异的方法,并在可以合作的领域进行合作,双方就会共赢。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那只是双输。”
  相关稿件
· 奥巴马新政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变数 2009-01-22
· 梅新育:奥巴马新政对中美经贸影响不可小视 2009-01-22
· 奥巴马将给中美经贸带来多大变数 2008-11-06
· 吴仪谈中美经贸问题:对话胜于对抗 协商胜于指责 2007-12-12
· 中美经贸合作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 200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