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崛起
    2009-01-12    肖莹莹 周玉洁 编译    来源:经济参考报

  尽管这场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了中国,但中国的本土银行业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这着实让人感到惊奇,要知道,在中国银行业近10年的改革开始之前,这些本土银行已处在崩溃的边缘。
  如今的情况已截然不同了。按照市值计算的全球三大银行中,有两家都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名列榜首,中国建设银行位居第三。正如前世界银行官员、现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的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所指出的那样,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0年前中国的银行被视为是最弱小的,如今它们已成为最强大的。它们是如何由弱变强的呢?
  简单来说,这主要因为中国政府成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市场规则,加强了监管、引进了对风险资本的管理要求、修改了不良贷款标准和拨备制度,等等。中国政府也开始允许国内银行上市,这意味着它们必须依据西方会计标准公布它们的收益状况。
  从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调整银行资本结构。几年后,政府又从巨额外汇储备中拿出约600亿美元来帮助完成这项庞大工程。银行可以将它们的呆坏账注入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同时获取财政部作担保的安全债券。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60%的获利都来自这些调整后的资产。在中国以往的风险评估体系下,这些银行可以宣布给国有企业提供的贷款是零风险,因此,银行往往都可以把资产负债表做得很漂亮,实际上却没有资金。不过,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截至去年9月30日,中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为13%,远远超过了政府规定的8%标准。
  中国的银行拨备制度——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改革开始之前,银行甚至不必为贷款呆账建立准备金。改革后的结果是,截至去年9月30日,上市银行的贷款呆账准备金占不良贷款的比例已经高达123%。
  2003年,中国监管者将外国投资者在本土银行的投资比例从15%提高到20%。这一举措不仅为本土银行从2005年开始的首次公开募股铺平了道路,也使中国金融机构有更多机会接触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
  不过,中国的本土银行并不像它们的西方同行那样富有极端冒险精神。一方面,中国的上市银行在2008年第三季度的净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53%,而另一方面,它们又没有受到次贷危机带来的过多冲击。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拉迪指出,美国有害的债券最多让他们注销0.1%的资产。
  然而,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让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的进展面临风险。金融危机虽然没有直接损害中国,但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低迷导致中国出口品的需求减少,而出口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拉迪认为,如今经济放缓,很多企业利润很快就会变成负数,到时就会更加清楚银行贷款的质量。
  中国的银行是脆弱的。不良贷款肯定会上升,但是不大可能会发生危机。中国政府有多种武器应对经济减速。而且与若干年前相比,银行可以更好地应对贷款损失。

(肖莹莹 周玉洁编译自1月12日美国《新闻周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