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看美国]美国人“隔岸”欣赏北京奥运
    2008-08-26    本报记者:刘洪    来源:经济参考报

  北京奥运会辉煌闭幕。两个多星期的盛会,让世界目光聚焦北京、聚焦中国。身处海外,采访、闲聊中,也都自然离不开奥运话题。在某种程度上,奥运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也改变了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从下述三个生活片断,或许可见一斑。

话题一:转播模式

  8月8日开幕式,去一美国朋友家看转播。
  说转播,而不是直播,这是因为美国NBC电视台的安排。由于时差,北京开幕式正好是美国星期五上午,于是,独家转播的NBC将节目安排到了晚上,也就是说,美国观众在开幕12小时后,才见到北京的恢宏演出,实为憾事。还有一个遗憾,则是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广告满天飞。开幕式刚转播三五分钟演出,马上又插播广告。据说,NBC之所以不直播,就是出于商业利益考虑,放在周五晚上,自然有更多人收看,广告收益丰厚。
  当然,美国电视台也不会只播出奥运,也花了很大篇幅回顾了中国的历史、现状、政情,有褒亦有贬。以至于我们一同等待开幕式转播的10岁小男孩埃雷克斯很不耐烦,说:“我们是看奥运会的,为什么喋喋不休谈政治。”大家皆大笑。
  既要多卖广告多挣钱、也不忘褒贬一下中国,这或许也是美国媒体的常态;但比较公允的媒体,都对中国最近30年变化感叹有加。

话题二:中国元素

  开幕式的磅礴大气,奥运会的精彩纷呈,让许多外国朋友叹为观止。我几乎听到了英文中所有表达赞叹的词语:fabulous(神话般的)、gorgeous(绚丽耀眼的)、great(伟大的)、magnificent(宏伟的),不一而足。
  但对外国人来说,他们最感兴趣的,可能还是让他们耳目一新的中国元素。
  “这是长城!”
  “快看,这是郑和的帆船。”
  “这应该是活字印刷术吧。”
  他们寻找着开幕式上的中国元素,寻找日常中国生活的独特风情,也在寻找乐趣中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向往。
  其实,感受到中国文化魅力的,也还有许多商家。在奥运期间,多家美国公司广告都大打“中国元素牌”。比如,通用电气的一则广告,就出现了山水画似的中国乡村,以及中国的龙。尽管这条龙与我印象中的传统中国龙还有颇大差距,但至少是我在西方媒体上第一次见到不是状如恐龙的中国龙。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奥运会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样性,也让许多美国人知道,中国文化并不只有一曲《茉莉花》。

话题三:后奥运经济

  奥运期间,我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经济问题采访该组织亚太局副局长斯蒂文·唐纳维(Steven V.Dunaway)。
  其中谈到后奥运经济,我提了一个问题:奥运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但在奥运期间,中国股市却出现了暴跌,怎么看这种矛盾。
  唐纳维大笑——这或许也是枯燥的经济学有时让人着迷的原因——但他随后也解释,这并不太矛盾,奥运确实对中国有好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另外也提升了中国和一些企业的知名度。
  但中国是一个大国,奥运与整体经济关系并不太大,“中国经济规模很大,中国在奥运上的投资,相对这么个经济规模来说,还是比较小的。”这位IMF内中国经济研究最高权威说。
  那中国后奥运经济会如何呢?唐纳维认为,尽管现在国际经济充满挑战,但中国经济应能顺利渡过难关,并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之一。而要做到这一点,中国经济必须完成由投资和出口驱动向内需驱动转变,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奥运确实是中国发展中的一块里程碑。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尼克松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德鲁·汤姆逊(Drew Tomphson)就对我说,北京奥运会,其实正反映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
  30年的成功让人欣慰,但继往还须开来。许多专家都认为,面对新的挑战,奥运盛宴后的中国经济要实现新的跨越,更深入的改革将势在必然。
  (本报记者刘洪8月25日发自华盛顿)

  相关稿件
· [刘洪看美国]悍马被卖 宠儿何以变弃儿? 2008-08-19
· [刘洪看美国]判断衰退比预测下任总统还难? 2008-08-05
· [刘洪看美国]高油价逼美百年车企全面转型 2008-07-29
· [刘洪看美国]美苦觅解脱经济困境“魔杖” 2008-07-22
· [刘洪看美国]美股遇“熊市” 大师也遭殃 200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