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看美国]美国:车轮上国家的汽车文化
    2008-07-01    本报记者:刘洪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进入刘洪看美国专栏]

  前一阶段回国休假,发现与两年前对比,国内许多城市汽车大量增加,相对而言,行车文明却似未有多大进步。我想结合切身体会,谈谈美国的一些汽车文化,希望对建设国内汽车文明能有所借鉴。
  对美国人来说,汽车就是一个无法离开的朋友、伙伴、家人,或者可以说是自己最钟爱的一个情人。加拿大哲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汗如此评价美国的汽车文化:“美国是一个坐在汽车上的国家,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汽车美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美国人的汽车文化是发散型的,兼容并蓄。但以我在美国开车生活的粗浅感觉,车文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跟汽车这堆钢铁机器有关的,比如汽车制造、道路设施等等;另一类则是从汽车延伸开来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等。当然,两者也往往相互呼应、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既丰富多彩但也不乏糟粕缺点的文化体系。
  先谈美国的汽车情趣,这或许也是美国汽车文化的精华,很大程度上也展现了美国人的热情、善良和幽默。比如,在美国,你的汽车如果遇到了麻烦,抛锚在路边,只要你伸手招呼,总会有汽车停下来,车上的人主动帮你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发生了车祸,很少有见死不救的冷血司机。相反,许多美国人都会主动停下车来,报警并参与紧急救护。
  美国人的车牌也彰显出美国人的不拘一格和幽默风趣。比如,一些美国人会在车尾贴上一些五花八门的言辞,告诫其他行车人不要追尾,言辞上佳的有:“千万别吻我,那很可怕”、“不要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撞上来吧,我正需要钱”等等。
  尽管车很多,但在美国许多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并不严重。一则是因为科学的道路规划和路标设计,比如在首都华盛顿,记者常走的一条入城要道,上班高峰时进城道路4车道,出城道路3车道;下班高峰时,中间隔离栏挪位,变成出城4车道,进城3车道,小小一个车道的变化,却极大改善了此地的交通。
  还有,就是美国人相对严谨的交通意识。在国内许多地方,不少司机似乎没有上车即系安全带的习惯,有一些,就将安全带象征性地从胸前拉下来,但不系好。这在美国显然是违法且愚蠢的举动,水平再高的驾驶员也会系好安全带,因为这是在保护你自身的安全。
  一些来过中国的美国人常发感叹,在中国仿佛不会开车了,原因无他——咱们中国人开车水平“太高”,什么地方都敢钻,不管前面多少人和车,都敢勇往直前。这让美国人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反差最为明显的是,在国内,拥挤的出入口处,插队的汽车比比皆是;但在美国,不管车队会有多长,绝大多数司机都会主动排队,插队者少之又少。
  面对行人,即使是闯红灯的行人,美国司机都会主动停下来,让行人先通过。因为虽然道路是汽车的道路,但在美国,行人拥有第一行路权,在人跟汽车争路的时候,永远是行人第一。如果有汽车不顾行人而继续前行,则会遭到周边司机和行人的共同鄙视。
  (本报记者刘洪6月30日发自华盛顿)

    注:记者结束国内休假返美,《刘洪看美国》专栏从此期恢复。

  相关稿件
· [刘洪看美国]警惕全球粮食价格暴涨冲击波 2008-04-15
· [刘洪看美国]经济危机下布什甘当甩手掌柜? 2008-04-08
· [刘洪看美国]保尔森第六次中国行将带来什么 2008-04-01
· [刘洪看美国]美如何为主权财富基金定规矩 2008-03-25
· [刘洪看美国]数据折射中美两国贸易新形势 200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