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的孩子智商超过160,人称“神童”,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历史记录显示,天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麻烦未必比智商低于60的智障儿童少。他们同样遭遇入学难、辍学率高等问题,还容易性格孤僻,目中无人,最终往往碌碌无为终了一生。 多年来,专家学者一直在研究如何应对神童。他们发现,“扼杀”天才少年的“罪魁祸首”正是追求所谓“平等精神”的现行教育体系。
|
|
|
做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当智商超过160,是俯瞰地球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是蹲下做个普通人来博取自由呼吸的空间?天才儿童遇到的麻烦,甚至比智障儿童更加多。讲求“平等精神”的教育,让这些神童与社会格格不入,天才儿童变成孤僻少年,甚至还不如普通人幸福。
新华社 发 | 上学难
14岁的安娜丽斯·布拉西尔不仅拥有南美模特的娇美容貌,而且在同龄人中智力超群。她三岁就能用识字卡片组织完整的句子,而且语法正确;六岁做智商测试时,不仅按正确顺序摆放了木块,还和测试者开了个小小玩笑,按反向顺序又摆了一遍。她的母亲安吉不希望公开她的智商数,但承认远远高于145。布拉西尔还颇有歌唱天赋,13岁时参加地区高中生歌唱比赛,获了大奖。 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的马克斯·奥斯瓦尔德-塞利斯现年12岁。他三岁无师自通学会阅读,四岁时高声朗读医学著作引起医生注意。智商测试显示,他当时的语言能力相当于13岁儿童。他醉心于拉丁语,因为“它十分严谨,每个动词根据人称、单复数和时态的不同,至少有28种词尾变化”。 一般人会以为,像布拉西尔和奥斯瓦尔德-塞利斯这样的聪明孩子一定是学校的宠儿,是受欢迎的“明星学生”。可事实是,布拉西尔所在的得克萨斯州朗维尤小镇,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收她,除非她愿意与同龄孩子一起入学;整个达拉斯地区都找不到一所学校愿意让她连跳两级,而她至少需要跳三级,因为她七岁就已经掌握六年级的课程。于是,身为大学助教的安吉只得自己在家里教女儿读书。 可布拉西尔进步如此之快,当她13岁时,安吉已经感到难以胜任女儿的“家教”工作。同时,她发现女儿不擅与人相处。布拉西尔自称是个完美主义者,总觉得别人对她心怀嫉妒。 奥斯瓦尔德-塞利斯的情况也不妙。他在悉尼上学时与同学关系紧张,为了寻找更合适的学校,他随母亲来到英国肯特郡,可依然常遭同学欺负,因而不得不继续转学。 布拉西尔和奥斯瓦尔德-塞利斯并非个别现象。以美国为例,6200万学龄儿童中,有6.2万人智商高于145。其中,5%中途退学,辍学率与智障儿童相当。根据《天才教育手册》资料显示,辍学总人数中有1/5属于高智商。
受冷落
美国的教育体制向来比较关注智障儿童,每年针对他们的教育拨款高达80亿美元。相比之下,对于如何培养高智商学生,则显得既无想法,也无热情,每年的拨款总额不足八亿美元,有些州甚至根本没有这项预算。 自总统乔治·W·布什提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口号,并于2002年颁布相关法律之后,公共教育的天平更向智障学生倾斜。为了确保智障学生达到最起码的教育水平,许多学校进一步压缩本已可怜的天才儿童教育经费。伊利诺伊州削减了1600万美元,密歇根州从500万美元减少到50万美元,而联邦政府则从2002年的1130万美元减少到今年的760万美元。 由于缺少足够资金,许多学校强迫高智商孩子与同龄人同步学习。他们认为既然孩子聪明,就应当知道如何适应环境,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事实是,让智商160的孩子与平均智商100的孩子同步学习,无异于让智商100的孩子与智商60的智障孩子一起学习。悉尼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教授米拉查·格罗斯说:“课程设计因循守旧,天才少年完全被排除在课堂之外。”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教授亚伯拉罕·坦嫩鲍姆也说,才能的激发需要适当的环境,就像肌肉需要运动才能结实,璞玉不经雕琢难以成器。 在主流教育指导思想下,美国的天才少年培养计划屡屡受挫。今年初,美国教育部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最优秀的学生在数学能力方面远远落后于日本、匈牙利、新加坡等国。 而美国民意研究所的数据则显示,近40年来,美国的博士年增长率大幅下降,1970年接近15%,如今却不到3.5%。当年之所以博士辈出,主要是因为苏联首先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受此刺激,美国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非常重视对天才少年的培养,结果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
易孤僻
对于天才,人们往往态度暧昧:一方面惊羡他们取得的骄人成果,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们性格古怪,难以接近。 早在1926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教授莱塔·霍林沃思研究发现,智商在125至155之间的孩子最擅长处理社会关系,而智商高于160的孩子则往往性格孤僻,他们与同龄孩子格格不入,更像小大人。 奥斯瓦尔德-塞利斯的母亲盖尔原是一名数学教师,因为有个高智商的儿子,也开始研究起天才教育问题。她发现高智商儿童成年后很容易自我闭塞,情绪抑郁:“他们没有朋友,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 研究表明,只要把天才孩子放在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中,情况就会大有改观,比如让他们跳级。格罗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60名智商超过160的孩子进行长期追踪调查,发现33名当初未被允许跳级的孩子对教育很是厌倦,其中三人辍学。 “这些孩子觉得很难发展友谊,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隔绝的学校里,他们很少有机会锻炼如何交往,”格罗斯说,“调查对象中有不少人求助过心理医生,两人患有严重抑郁症。对比之下,17名至少连跳三级的学生大多获得博士学位,并且都有很好的朋友。”
新尝试
为了给天才少年提供更有利于他们成才的环境,一对富有的夫妇贾尼丝和罗伯特·戴维森去年在里诺成立内华达戴维森学院,免费招收11至16岁至少需要连跳三级的高智商孩子。 学院现有学生45名,堪称全美最聪明的孩子,包括州象棋比赛冠军、“发现”频道“小科学家挑战赛”跨年龄组优胜者、内华达拼词比赛跨年龄组获奖者等。布拉西尔和奥斯瓦尔德-塞利斯先后来到这所学院。 学院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许多学校反对依据学生能力分类教学,因为这有违社会公平。但在戴维森学院,课程只有英语、数学和科学,每门课分三个难度等级,学生根据自己水平,可以在上高难度英语班的同时,选择低难度的数学班,十分灵活。 学院还设有一个“戴维森学院人才发展”项目,每年资助1200名需要帮助的高智商学生,他们或是希望能说服校方同意跳级,或是渴望与同样高智商的孩子沟通交往。他们中大多数人正在普通班级里浪费时间,这令罗伯特·戴维森很是心痛:“把一个已具备良好阅读能力的孩子硬送进幼儿园,这简直是犯罪……这是情感折磨!” 罗伯特认为自己对天才少年的所作所为,类似于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家、发明家的资助。他对天才的看法有一个简单的比喻:教育工作者总是希望能有一个均衡的结果,“但这是不可能的。我希望自己能有迈克尔·乔丹那样的篮球天赋,可我永远都不可能拥有”。 由于学院里的学生智商差不多,他们不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有时甚至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并不像我想像得聪明,还有人数学比我更好,这在以前从未发生过。” 虽然这些孩子仍偏好个人运动,比如攀岩,但彼此关系远比在普通学校融洽得多,在排球之类的集体项目中也能团结协作。一名在其他学校常遭欺负的学生说:“我不敢说在这里有很多朋友,但至少没有人仇视我。”
相关链接:智力开发无捷径
学习没有捷径,成才也是如此。当下流行的《小小爱因斯坦》、《聪明宝宝》等智力开发光盘吸引了无数望子成龙的父母。但最新一项研究表明,这些产品对宝宝可能弊大于利。 华盛顿大学的专家8月初公布一份报告说,每天花一小时看那些碟片的宝宝,比不使用类似产品的宝宝,平均少掌握七个词汇。迪米特里·克里斯塔基教授说:“人们以为刺激感官对宝宝有益,且越多越好。但迄今为止,所有研究表明那样做毫无意义。” 美国儿科学院专家建议,两岁以下儿童不要看屏幕上的任何内容,与父母好好交流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