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可创造 以邻为友是捷径
    2010-07-23    作者:曾铮    来源:中国证券报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从过度依赖外需转向内外需平衡发展。但内需启动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所以如何稳定已有外需和创造新外需是当务之急。IMF今年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指出,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未来五年,作为中国主要外需市场的美国和欧盟,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危机前的3-4年将明显放缓,加之美国等发达国家振兴国内产品出口的战略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未来稳定已有外需难度较大。创造新外需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扩大外需的重要战略。而创造外部需求的“终南捷径”之一在于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发展与周边邻国的经贸关系。如果能通过区域内部合作和跨国通道建设继续挖掘这些国家的需求潜力,将对未来中国外需的稳定增长提供新的外源动力。

  邻居贸易大有可为

  与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贸易相比,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关系处于长期的弱势地位。2008年,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0%以上,但是与陆地14个邻国和海上6个邻国的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例也只是30%左右。如果除去日韩这两个海上邻国,我国与俄罗斯以及亚洲其他邻国的贸易总额占比甚至只有10%左右。从贸易规模来看,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有很大潜力。
  为此,我国可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来往作为对外开放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与俄罗斯、东北亚、中亚地区、东盟以及南亚的双边贸易往来,继续探索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加快制定沿边开放新举措,通过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快我国边界地方经济发展,真正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局面。

  兼顾内陆沿边开放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区位思维”一直停留在“沿海开放”之上,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三大对外开放经济圈,它们的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占到了70%左右,东部和南部沿海区域对于沿边地区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事实上,沿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加快内陆沿边开放的基本前提。由此,发展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的关键是提升内陆沿边地区开放水平;而提升内陆沿边地区开放水平的关键是繁荣沿边省份的区域经济。从现有的国家区域战略出发,要加强以下几个沿边区域的经济建设力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一是,逐步启动东北面向东北亚经济圈层的建设,发挥哈大经济带的领头作用,推进图们江区域跨境经济合作区进一步发展,打造统领东北经济发展和面向东北亚的主体骨架;二是,积极培育陇海-兰新开发轴,加快新疆对外开放程度,疏通我国东西经济轴线,依托新的欧亚大陆桥,建立通往欧亚大陆的经济联系带;三是,加快形成西南开发轴,通过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构建与南亚和东南亚等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西南轴线。

  加快对外内陆通道建设

  加快对外内陆通道的建设,实质上就是要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新建,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形成相互通达的贸易渠道。从我国沿边开放的三大经济圈层出发,要重点加快三个通道的建设:一是,建设中国-俄罗斯-欧洲综合运输通道、中国-蒙古综合运输通道、中国-朝鲜综合运输通道以及中-朝-韩-日-俄综合江海联运通道等四大通道建设,形成东北地区“嵌入”东北亚的陆路运输通道;二是,链接新疆区内的南北疆通道、东中西部的中西通道以及横跨亚欧的国际战略通道,通过东西贯通的通道体系,发展面向“三亚”(中亚、南亚、西亚)、沟通“两洲”(亚洲、欧洲)的跨洲交通和物流大通道;三是,继续发展中国-越南陆路通道、中-老-泰陆路通道、中-缅陆路通道、中国-东盟内河航道以及北部湾海上运输航线等五大通道,逐步形成我国向“南陆”和“南海”发展的水路综合运输大通道。
  在传统外需萎缩的现实下,我国对外开放必须要有新思路:将加快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作为对外开放的主体战略,将沿边开放作为加快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的发展重点,将国际大通道建设作为沿边开放的重要抓手。“以邻为壑,只能保一时清净;以邻为友,可共享互利双赢”是诸多思路中的一条。只有秉承“全方位”和“全天候”开放的思维,我国的对外开放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作者简介:曾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博士,长策智库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特约研究员。

  相关稿件
· 奢侈品消费拉动的不应是“外需” 2009-11-13
· 外需市场回暖有限 珠三角招工热或昙花一现 2009-09-15
· 刺激出口 中国寻找外需发展新战略 2009-08-06
· 中国应主动创造外需新格局 2009-06-22
· 稳定外需不能光靠等待 200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