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2010-06-23    作者:查晓刚    来源:人民日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原有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更加明显地暴露于世,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际金融机构已经不能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难以有效应对世界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第二,现有国际金融监管机制缺乏有效协调,对国际金融市场中各种风险的预警和监管不足是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第三,由于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具有最重要的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宏观经济决策只考虑国内政策目标,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风险。
  为了防止今后这些缺陷再次导致类似危机,各国都希望能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有效运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遇和重要的平台。已经举行的三次领导人峰会表明,尽管各国存在利益分歧和观点差异,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还是基本上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取得了进展。
  首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大力推进了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步伐。关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各国具有较为广泛的共识,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机构中的发言权不平衡、现有机构的治理机制存在众多弊病等。为此,三次领导人峰会都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做出了具体规定。原先由发达经济体和重要金融中心组成的金融稳定论坛(FSF)在2009年6月正式更名为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其成员则扩大到所有的二十国集团成员国以及西班牙和欧盟委员会,发展中大国正式拥有了参与制订相关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权利;2010年4月,世界银行对其投票权结构进行重大改革,使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
  其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推动各国在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上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具体措施的细化和落实仍有待进一步协调和合作。各国都认识到,目前在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会计准则、银行资本金比例、金融企业透明度、高管薪酬、金融危机救助成本的分担等方面都需要改革,但是各方在围绕是否应该统一征收金融税、是否应对对冲基金加强监管、如何改革评级机构等具体问题上则存在争议。美国、欧洲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统一征收金融税的提议面临诸多反对,加拿大认为其金融业具有良好自律性,无须采用这样的途径来进行约束,发展中国家也不赞成不顾各国具体国情,采用硬性的金融危机救助成本分担方法。美国对欧洲决定加强对冲基金监管的决定也存在异议,认为这将阻碍美国基金公司获取欧洲客户。由于这些分歧短期内难以解决,在2010年4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国所达成的共识是:金融监管涉及很多方面,但核心是减少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提高资本金标准。如果接下来的领导人峰会更多地集中于这两项议题,则取得一定突破还是有可能的。
  当然,到目前为止,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议题的讨论仍受到几方面因素的制约。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经济体,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仍然具有长期性,欧洲本期望通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抬升欧元削弱美元,却没想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程度不亚于美国,欧元也受到严重打击。
  应该指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的政治权威性在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上具有独特优势。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利益牵涉广泛,层级较低的谈判难以驾驭,各国领导人的政治共识则对推进改革更为有效。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面,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仍将发挥其重要且独特的政治推力。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经济比较研究所金融贸易室主任)

  相关稿件
· 美国财长说必须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2009-11-19
· 改革国际金融体系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2009-10-10
· 中国应务实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2009-05-15
·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该如何破题? 2009-04-21
· 西方大国缺乏改革国际金融体系诚意 2009-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