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6-21 作者:管清友 来源:中国证券报 |
|
|
尽管地质学界、经济学界都对石油的枯竭有很大争议,但石油生产峰值理论影响越来越大。 IEA在《世界能源展望2007》中则公开担忧因为油田产量加速递减而造成的供需缺口将严重影响石油供应。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组织之一,IEA曾经是石油峰值论的反对者。但近年来,该机构态度已经有很大变化。 IEA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指出,即使假设在今后25年当中全球石油需求增幅为零,还是需要增加每天4500万桶的产量,这样才能应对油田产量的递减,这相当于四个沙特阿拉伯目前的产量。后来,他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考虑到现有油田产能下降以及原油需求增加,将要求石油供应市场在未来22年中新开发6400万桶的原油日产能力,并且这一新增产能的近半数需在未来8年内实现。 实际上,无论理论上这一峰值是否存在以及会在什么时间出现,重要的是市场当中许多人相信峰值的存在,并由此引起的对石油生产能力的担忧和预期。只要担忧和预期存在,石油供应就会笼罩在短缺和耗尽的阴云中,价格当中的“风险溢价”就会越积越多。 一些经济学家否认石油峰值。他们认为,石油的枯竭会推高油价,导致需求自然减少,而使人们改用其他燃料。剩下的石油因为开采成本太高而无人开发,自然也就不会用完。所以,没有所谓的“石油峰值”。但是,这只是以人们能够开发新的技术或新的燃料来替代石油为前提。问题在于,人们未必能够及时地发现新的技术或以新的燃料来替代。实际上,最后一个超级大油田被发现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再也没有出现像沙特的加瓦尔油田那样的超大型油田。油气开采越来越困难,从常规资源到非常规资源,从陆上到海上,从浅水到深水,从深水到超深水。加拿大的油砂、大洋中的深水油气田、北美的页岩气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现在,一些国家甚至已经开始打上了极地油气资源的主意。人类对油气资源的使用已经不能用“掘地三尺”来形容,而简直是“吃干榨尽”了。但是,这种模式可持续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我们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吗? 按照《沙漠黄昏》的作者西蒙斯的说法,最近几十年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也乏善可陈,许多我们今天看到的技术产生于二三十年前,并一直未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和推广。因此,我们不能对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期望太高。 而石油价格上涨也会带动其他燃料价格上涨,替代燃料未必经济,也未必清洁。退一步说,即便出现一些经济学家所预言的那种状况,也恰恰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石油生产峰值,而这一生产峰值的到来是以需求峰值到来为前提的。 实际上,石油峰值不仅是产量峰值。笔者认为,石油峰值还存在消费峰值和排放峰值。由于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各国在碳排放问题上面临“总量控制”,而碳排放强度是存在极限的,因此,一国石油消费量也就存在“天花板”——峰值。依照现在的情势看,消费峰值和排放峰值越来越重要。所以,除了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外,石油峰值论还将在更广大的范围发挥更大影响,它不但会改变世界能源结构的版图,甚至可能改变世界经济和政治版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