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5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3.1%,PPI上涨7.1%,双双超出市场预测。从官方数据本身来看,CPI已轻微超出央行隐性通胀目标值。不过,要说通胀已经来了恐怕还言之过早,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隐忧”而已。 其一,7.1%的PPI乍听上去有些吓人,但它主要反映工业品价格变化,对居民生活实际影响不大。在我国,通胀还是主要看CPI。 其二,测度CPI更有参考价值的是环比数据,从5月份CPI相对4月份环比负增长0.1%来看,消费物价大体上仍是稳定的。 其三,从最近20年我国治理通胀的经验来看,除1993-1994年和2008年之外,通胀发生频率较低。即便是在2008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全球大通胀中,我国也以较快反应擒住了通胀这只猛虎,甚至比美国更早实现国内物价的回归。这一是因为我国在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之间、工业品价格和消费品价格之间筑有若干道防火墙,缓冲了外部通胀的输入速度;二是央行除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等各种市场化手段外,还保留了信贷总量控制这一武器。 因此,通胀对于中国,至少在今年年内不会构成太大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另一个问题:如果市场和公众对于通胀的心理预期过于强烈,是否会加速通胀的到来?
近年来,公众投资理财意识日益提高,人们对“通胀”两个字变得异常敏感,就连开发商的广告也变为“买房是对抗通胀的最好手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通胀“自我实现”的可能。举个例子,当越来越多的人都相信通胀马上要来了,大家会尽可能快地将手中的现金换成实物。这一过程自然会加速货币的流通速度。因此,如何管理好通胀预期很重要,亦因如此,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便将“管理通胀预期”作为今年货币政策工作的重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