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趋于回落 增长格局不变
    2010-05-24        来源: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股市下跌,房市突变,全球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但我们的出口增长很快,内需状况良好,因此经济总体态势虽会趋于回落,但幅度应不会大,快速增长的格局不会变。

  CPI涨幅年内将突破5%

  价格是经济变动中的滞后变量,并对宏观经济政策走向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先从居民消费价格CPI走势说起。笔者总的判断是:涨幅将进一步增大,年内将突破5%。
  CPI是从去年8月开始上涨的,之后连续5个月上升,消除季节因素后的环比涨幅均为正,2009年12月高达0.7%,5个月大约上涨了2%,此后的价格水平转稳,但价格水平的稳定是暂时的,4月份的环比涨幅再次增大,达到了0.4%。同时已有迹象表明,5月上涨速度很可能还会加快。
  价格上涨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2009年M1增长32.4%,今年的增速也很快,4月末同比增长31.3%,严重超过了经济增长的正常需要,累积起来的通胀压力很大,并且还在进一步增大。这些过多的资金流到哪里,哪里就会出事,价格就会大涨,所以好不容易把某个地方压下去了,但另一个地方就会鼓起来,过多的资金是必须要有出路的。据说现在又开始炒黄金了,但黄金之后会是什么呢?
  其次是上游产品和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升向下传导的压力。4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涨幅进一步增大,同比上涨12%,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5%,3月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17.6%。这些价格不仅涨幅已经很高,并且仍在不断上涨,迟早会向下游产品传导。
  三是油、粮价格互动机制将再次被触发,就是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粮食转化为能源,从而导致粮价上涨,这对2007年和2004年的价格上涨都有重要影响。我国汽车消费进入了高增长通道,全球油价呈上升走势。另外,猪肉价格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现在跌得很惨,抵消了其他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也是当前消费价格涨幅较低的原因,但猪存栏在下降,为肉价再次暴涨埋下了祸根,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就主要是由肉价引发和带动的。

  调控政策:要防通胀

  有了对价格走势的判断,调控政策的走向就比较容易把握了。去年是保增长,而今年则是防通胀。这个方向并不会因其他原因有所改变。
  为了防通胀,货币政策的调整从去年10月份就开始了,标志是贷款力度减弱。但货币政策的整体效果不明显,M1的增速回落很少。原因在于银行收缩资金投放的同时,资金来源也在收缩,居民储蓄不再经过银行中转,而是直接通过购房等形式流向企业。4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4.9%,同比回落14.7个百分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胀预期加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目前,由于通胀水平还较低,央行的调控措施是温和的,还能容忍M1和企业活期存款的高速增长,但在通胀水平超出政策容许范围后,调控力度就会迅速加大,这个时点应该是越来越近了。

  股市楼市调整还未到位

  货币政策调整首先冲击的是股市。2008年四季度股市转身上涨,正好对应着强扩张货币政策的起点,去年8月份股市转弱,也与货币政策开始转向基本一致。当然,股市涨跌并不仅仅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内在的走势也是很重要的因素。2008年11月开始的上升行情在去年8月结束,虽然调整时间已经很长,但调整的幅度远未到位,最终的调整深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

  房市的调整刚刚开始,表面上的原因在于4月中旬实施了大力度的调控政策,把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提高到了行政问责制的高度,这在我国是最有效的,也是力度最强的,效果无需质疑。但房市的调整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股市与房市具有联动效应,2008年的情况是股市下跌在前,房市紧随其后,即使没有调控,今年也可能会如此;二是不断收紧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对房市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调控政策仅仅是加快了房市的调整过程。

  整体经济会受影响,但还是较乐观

  股市和房市的调整是否会影响到宏观经济稳定,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并且各国情况确实是不一样的。从我国情况看,股市和宏观经济变动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股市的波动要远比宏观经济频繁,因此不能简单地从股市下跌就推断宏观经济将会下滑。
  房地产业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因此房市调整对宏观经济影响会较大,但也不必对房市过分悲观,调控主要是针对房价过快上涨,假如房市的调整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那么调控政策就会反转过来。
  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有限,2003年和2007年就是如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可区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外生性的价格上涨,这时对经济增长的损害会很明显;另一种是内生性的价格上涨,就是经济高增长带动的需求增加,这时一旦经济增长放缓,价格上涨就失去了动力。
  前面已经分析了对经济增长前景不利的主要因素,但结论还是比较乐观的。剩下的最后一个因素,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总需求状况。从外部需求看,出口在去年四季度迅速好转,增速跳跃式地由负转正,今年前四个月增长29.2%,已恢复至全球金融危机前的高增长状态,虽然国内价格快速上涨和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出口有不利影响,但经济发展对出口的推动力很强,再加上全球经济呈缓慢复苏的趋势,因此出口较快增长是可持续的。
   从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看,内需状况似乎不如去年,但增速仍是很高的。也有一些内需过大的证据,一是进口额超常增长,今年前4个月增长60.1%,如此高的增长只能是由内需带动的;二是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与内需也是密不可分的。
  货币政策调整主要是针对需求过大的部分,一般不会造成需求不足,即使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仍将是如此。除非出现通胀失控的情况,否则货币政策就不会过度收缩,也不会明显损害经济增长。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统计监测研究室主任、高级统计师)

  相关稿件
· 外冷内热 中国经济恐“感冒” 2010-05-12
· [博客]中国经济崩溃论不值一驳 2010-05-12
· 警惕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蝴蝶效应" 2010-05-11
· 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结构的缩影 2010-05-10
· 以创意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201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