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加坡元汇率形成机制和基本面均不同于人民币,两国汇率与宏观基本面的紧密性存在着悬殊差异,汇率升值的物价传导机制不同,汇率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置方式不一样,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新元升值对中国汇率政策并没有借鉴意义,也不会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格局。 4月14日,新加坡金管局宣布新元升值,即调整新元汇率可波动范围的轴心,让新元温和且渐进式升值。在国际上,新元升值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回应了不久前(4月3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有关推迟“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的声明。该声明指责人民币固定汇率使得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难以进行货币升值。 新元升值的政策指导思想是2001年2月由新加坡金管局披露的“新加坡汇率政策”文件。由于新元汇率形成机制和基本面均不同于人民币,所以新元升值对中国汇率政策并没有借鉴意义,也不会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格局。事实上,自4月12日胡锦涛主席在核安全峰会上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至4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价已经连续7个交易日回落。与2009年回归盯住美元后的汇率中值6.8284相比,人民币中间价仅相距20个基点。 笔者认为:人民币与新元的汇率形成机制存在以下主要区别: 第一,两国汇率与宏观基本面的紧密性存在着悬殊差异。2009年,新加坡净出口占GDP20.4%,中国仅为3.9%。由于外部需求是新加坡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量,所以,在国际经济回暖时,新元升值可以减少对本国产品的外部需求,从而起到稳定国内经济的作用。今年第1季度新加坡GDP增长率已经达到13.1%,高于中国的11.9%。而中国本轮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1季度我国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为-9.9%,对GDP拉动-1.2%。因此,与新元不同,人民币在基本面上并不具备升值的条件。 第二,汇率升值的物价传导机制不同。新加坡货币政策目标是低物价,即保持国内物价水平低于主要贸易伙伴国(主要是美国)。今年1月、2月份新加坡的CPI分别为0.2%和1%。新元升值可以抵挡输入型通胀。国内低物价则使全社会受益。 2007年3季度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也提出以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但是,央行汇率升值的政策着眼点是降低资源性进口产品价格。由于我国进口部门并不创造外汇,所以,人民币升值实质上是加剧了我国进口部门和出口部门之间的苦乐不均。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社会福祉系数要远远小于新元升值。 第三,汇率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置方式不一样。首先,新加坡金管局放开了利率和货币供应管理,从而凸现出汇率工具的重要性。相反,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与利率和信贷管理相比,汇率无论是对扩大内需还是抑制通胀,其政策效果都较小。其次,新加坡利率市场开放程度高于中国。新加坡银行间市场涵盖了本币和外币两个利率市场。金管局调节3个月期新元利率对美元Sibor的息差可以及时纠正银行和企业的货币错配,起到调整新元汇率水平的作用。反之,中国国内不存在外币(美元)利率市场。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我国利率政策具有比新加坡更强的独立性。笔者由此认为:利率平价对中国货币政策选择只具有理论分析的意义。目前,中国不存在先加息还是先升值的两难选择问题。 第四,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新加坡属于开放型小国,中国是开放型大国。对中国来说,人民币汇率政策既要考虑到维护国内经济的持续平稳健康增长,还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人民币汇率应该比新元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一国的汇率是国家主权内的问题。我们同样尊重新加坡升值。 尽管人民币和新元的汇率形成机制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两国汇率政策也存在着重要的共同点:其一,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二,都把币值稳定、保护本国货币的购买力作为汇率政策调控的目标。4月12日,胡锦涛主席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时曾明确表示,中国“愿采取进一步措施增加自美进口,促进两国贸易平衡。”显然,在中美贸易关系中,人民币汇率稳定将有助于美国保护其对华贸易条件。其次,在我国资本项目还没有开放的条件下,汇率与我国对外贸易的纽带关系更紧密。汇率的管理和调控职能似乎也应该由我国央行转手给商务部更合理一些。反观美国,美元的话语权也并不在美联储,而是落在美国财政部的掌控中。
(作者单位:海通证券公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