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外界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日益强烈的时候,3月份我国外贸实现逆差72.4亿美元,为6年来首次出现月度逆差。这令人民币汇率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但无论外界因素如何变化,人民币汇率调整与否以及调整时机的选择都会“以我为主”,即国内因素将在这个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海关总署10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外贸顺差为144.9亿美元,减少近八成,3月份当月逆差72.4亿美元。 3月份,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强劲增长,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明显上升,我国原油、铁矿砂、铜和成品油共拉动进口增长15.3%,其中数量拉动3.1个百分点,价格拉动12.2个百分点。 稍早公布的另外一个3月份数据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显示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上涨。3月份PMI为55.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的经营状况继续向好。不过,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令通胀压力迅速累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减弱,国际原油、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从低位反弹,国内面临的输入型通胀风险呈上升态势。 如果商品价格上涨所驱动的通胀出现,本币升值也是一种解决之道。虽然汇率上涨可能令出口行业竞争力受损,但进口价格会变得更加低廉,降低了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这形成了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一个可以考虑因素。 但官方的立场仍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称,今年1-3月,我国进口增长64.6%,外贸顺差减少76.7%,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将在2009年减少1000亿美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下降。 他强调,当前我国贸易平衡状况持续改善,为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创造了条件。他表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贸易平衡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汇率,而是市场供求关系等其他因素。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目前,外汇市场上占压倒优势的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在这种心态下,一些信号和问题遭到忽视,一些趋势又被无限度地解读。 许多市场参与者忽视了中国经济过去、未来都只能建立在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制造业基础之上,由于美国缺乏迫使中国屈服而自己毫发无伤的手段,中国汇率调整不会以摧毁本国制造业及其出口为代价。 因此,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并允许恢复小幅升值成为业界专家普遍认可的一种改革方式,但时机的选择将取决于中国的经济状况。 按照姚坚的上述预测,那么接下来月度贸易逆差完全有可能出现得更加频繁,甚至可能出现连续几个月的月度贸易逆差。 专家称,既然月度贸易逆差暴露了中国国际收支的潜在弱点,那么就必然会对目前外汇市场上占压倒优势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产生相反压力。这就形成了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条件之一。
但另有专家表示,人民币流动性过剩使土地、能源、劳动力价格都涨上去了,出口企业照样要承受经济过热带来的代价。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早一点升上去,很多出口产能就不会过热。 上周末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就被业界人士认为是经济出现过热的征兆。 正如本文开头所讲,不断变化的经济数据为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增添了更多变数,但保持基本稳定和“以我为主”将是这一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