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胀压力迫使央行不得不加息,这可能不是印度一国现象,而是新兴市场的普遍现象,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印度汇率机制决定了其货币政策虽不是完全独立,但起码其货币政策空间要比中国央行大得多。因此,印度央行的举动,将让包括中国在内的货币与美元紧密挂钩的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再次审视其本国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 2009年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之后,陆续就有国家开始退出动作。澳大利亚、以色列等通胀形势较为严峻、楼价反弹较为强劲的国家,毫不含糊地加息。但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在加息问题上一直比较谨慎,但上周末印度央行意外地将基准利率由3.25%提升至3.50%,这是其在金融危机后首次加息,拐点意义重大。印度加息之举,可能预示着新兴市场国家逐渐步入加息周期。 印度率先加息的现象,可以说是全球零利率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因为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零利率环境,必然导致全球廉价资金去寻求高回报的投资。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十年内,只要美联储减息,那么新兴国家就必然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然后楼市股市泡沫和高通胀并存的局面。只要美联储大幅加息,那么东亚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就会出现衰退,同时楼市、股市泡沫爆裂。三十年来,全球经济都是按此规律循环。这中间,新兴市场国家钉住美元的汇率机制是关键。 和中国一样,印度汇率机制也是钉住一篮子外币有管理浮动的汇率机制。不同于人民币汇率机制,卢比钉住的一篮子货币中美元的比例,据说不高。但即使这样,由于印度外汇管制较中国宽松,所以注水的美元欧元,还是哗哗地流入印度,抬高印度国内物价水平,并迫使印度央行近期不得不加息,以调控流动性泛滥。 对于中国而言,是否紧随印度央行,也搞加息紧缩动作,目前是市场的热议话题。不同于印度的是,人民币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美元的比重要大得多,同时中国资本管制也要严厉得多,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步伐也比印度卢比慢得多。按照蒙代尔三角定律,如果中国央行既想货币政策独立于美国,同时又想汇率稳定,那么只有牺牲资本自由流动了。近期外管局多次提示要精确打击热钱流入,就是在做控制资本自由流动的努力。据媒体报道,为加强“热钱”监管,外管局近期已就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资金情况专项检查下发总体方案和要求。截至当前,各家银行基本都已进入自查阶段,自查时间范围为去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打击热钱,都精准到这个地步,似乎能抵挡热钱于境外了。但实际上。境外泛滥的流动性传导到国内,主要是通过贸易项目口子,而非资本账户。除非中国闭关锁国,否则注水的美元欧元还是会通过贸易和FDI的途径流进来。不同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是,中国国内流动性泛滥出现的时间可能比较晚。
因此,对于遏制热钱涌入浪潮,新兴市场国家迟早会回归到本币升值一途。但在本地区内流动性泛滥之前,大都采取行政手段狙击。譬如近期台湾“央行”就是给相关商业银行和机构打招呼,搞窗口指导,叮嘱炒家不要投机台币汇率。各国都不愿动汇率,归根结底出口促进就业的重商主义思维作崇,怕出口衰退导致本国经济萧条。目前美元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走强,所以市场还战战兢兢不敢提高杠杆率玩泡沫。所以春节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热钱有退潮的趋势。但这很可能是短期现象,一旦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逐步平息,国际金融市场信心恢复,大家又开开心心搞起货币拆息套利交易,那么新兴市场国家热钱狂潮,恐怕谁也挡不住。目前印度央行加息,可能意味着新兴市场国家中最薄弱的链条开始挡不住高通胀的压力了。至于中国,近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就公开表示,担忧今年CPI要维持3%非常困难!可想而知,今年的通胀压力有多大!如果到时中国央行也大幅加息,中国外管局能抵挡住无孔不入的热钱洪流么? 一国汇率钉住美元,等于这个国家交出货币政策的自主权。注水的美元不一定非通过金融渠道流入套利,通过经常项目照样可以。在2007年开始的全球高通胀中,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高通胀要比欧美国家发生得早,程度也严重得多。其道理,就在于欧美央行低息代价,是由新兴市场国家承担的。当新兴市场国家面临高通胀压力之后,才纷纷感觉到货币和汇率政策的不妥之处。 高通胀压力迫使央行不得不加息,这可能不是印度一国现象,估计是新兴市场的普遍现象,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印度汇率机制决定了其货币政策虽不是完全独立,但起码其货币政策空间要比中国央行大得多。因此,印度央行的举动,可能让包括中国在内的货币与美元紧密挂钩的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再次审视其本国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
(作者单位:安邦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