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能创造更多就业的增长
    2010-03-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增长能带来就业的前提是,劳动力是生产和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一些地方政府,忽略了经济增长真正的意义,把GDP增长当作了经济增长的唯一目的。为了就业和民生,我们尤其需要更平等地对待中小企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一份研究报告估计,2010年中国的GDP将再增加10%。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则称,2009年圆满完成了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的目标。但是,稍加分析就清楚,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并不成正比,城镇失业登记率创近5年的最高,达到4.3%,而大学毕业生(今年就有600多万)则成了就业最困难群体。
  按照经典的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增加就业的不二法门。但是,何以中国经济近年持续高速增长,没有带来就业规模的相应增加?增长带来就业的前提是,劳动力是生产和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实现的是较少使用劳动力的增长,这是劳动力非增长的关键因素。
  金融危机来得猛烈,扩张政府支出势在必行。2008年底,我们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及时遏制了经济的下滑趋势,最终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紧急关口,4万亿中的一部分,还是用在了弥补过去多年的社会保障欠账上。不过,4万亿的主要部分,是用于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投资,以及重大专项(如大飞机专项等),这些基础性投资和重大专项,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这类项目投资于增加GDP有功,但是对增加就业,却并没有显著成效。商业银行信贷,同期也创出了天量。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与刺激计划几乎是一样的,对于就业助益不大。
  4万亿和信贷使用有一个特点,大部分流入了技术水平不断升级,对劳动力特别是较低端劳动力缺乏需求的国有大企业,而民营中小企业较难分得一杯羹。无论是资金还是就业,这种偏向,对中小企业,都造成实质性的“挤出效应”,或者“替代效应”。
  但是,中小企业承担着75%的劳动力就业,吸纳了大部分从国有部门释放出来的下岗人员。金融危机对大企业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剧烈,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万多家中小企业倒闭,就业形势就是这样严峻起来的。
  除了中央的4万亿计划,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构筑投融资平台。目前,融资规模已经超过5万亿,但是,资金投向也没有更多考虑就业目标,而仍旧是地方GDP的增长,很多省对于自己的GDP可以跻身全球G20行列,很是自豪。在地方政府的投资中,房地产是最爱。去年,北京市的GDP构成,有六成得自房地产。所以,5万亿的资金,也没能撬动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社会问题。时常有舆论批评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留恋大城市和大企业,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和艰苦地区。问题是,中国的人力资本整体水平仍然较低,无论增长率多高,大学生仍是稀缺资源,找不到工作,岂非咄咄怪事?这只能表明,劳动力市场有缺陷。何况,大企业和大城市收入高,机会多,工作稳定,而中小企业恰恰相反,大学毕业生的想法不能说全无道理。如果中小企业获得平等对待,必会受到大学毕业生青睐。
  农民工的就业难,主要缘于出口部门的猛烈收缩,以及民营中小企业萎缩或破产,与大学生工作难,实出一辙。
  在一定程度上,一些地方政府,把GDP增长当成了经济增长的唯一目的,而忽略了经济增长真正的意义,在于就业和民生。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带来就业的经济增长。而只有更平等地对待中小企业,才能实现这样的增长。
  归纳起来,眼下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大致有三: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部需求萎缩以及融资难。劳动力成本上升,集中表现为最近出现的“民工荒”,实际上,它发出的是制造业需要区域转移的信号,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外部需求萎缩,恐怕是今后的一种常态,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能把握的。只有扩大内需,才能根本扭转。融资难,是多年困扰中小企业的痼疾,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中小企业受到实际的不平等待遇,这不能不说,是观念上的偏差。“中小企业融资难,也应该解决”,早已经成了“共识”,解决也无政策和技术障碍。比如,2008年12月出台的《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到必须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但是,看法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一回事,缺乏规范的制度安排,说再多也是枉然。我们需要有专门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而不是目前银行里设置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大力发展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也是非常必要的。
  中小企业,还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一方面是提供贷款担保,比如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基金和担保机构,因为缺乏担保是银行和企业共同的“心病”。另一方面是减税。中小企业多处竞争行业,盈利有限,与大企业多具有垄断优势正好相反,但是,中小企业的税负,与大企业并无差别,而税收优惠,比如增值税的减税,减轻的主要是大企业的税负,基本与中小企业无关。
  一个可比的数据是,从1999年到2006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净减少650万户,到今天,还不见明显增加。如果中小企业负担沉重,孤立无援,怎能承担增加就业的大任?
  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把资金用于大企业,能够带来GDP经济增加,作为权宜之计,短期内是有效的。但是,善待中小企业,不但同样能创造GDP,还能带来居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以及更公平的分配,这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因此,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性规定,是我们在2010年最真切的期待。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政府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稿件
· 大学高学费与低就业率的反差 2010-02-11
· 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入小城镇转移就业 2010-02-03
· 首期山东大学生就业培训工程试点获成功 2010-02-03
· 辽宁就业形势逐渐回暖 研究生就业遇冷 2010-02-01
· 绿色复苏与无就业增长下的财政政策 201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