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今年年度工作要点中表示,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目标的最后一年。(《新京报》2月21日)
就理想而言,教育部此次重提“4%目标的实现”,其实并不让人感到特别振奋。这正如报道指出的,“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不过目前为止,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但也只占GDP的3.48%”。 另一方面,4%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虽然翘首企盼了十几年、长期处于“心向往之而不能至”的境地,但放在现代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大环境下考量,与其他许多重视教育的国家相比,委实又不算是一个多么高蹈有力的目标。比如,美国的这一指标早已超过7%,而与我们一样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该指标也已达到5%。为此,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曾直言,“我觉得未来教育投入起码达到GDP的5.5%,力争达到7%”。所以,就算4%目标确实能在今年兑现,实在也不值得我们沾沾自喜,未来的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当然,回到当下就现实而言,“4%目标”果能今年实现,虽然显得“迟到”,但老实说也是颇有难度。难度在于,目前我国GDP仍保持高速增长,因此要兑现“4%目标”,教育投入势必需要以更高的速度大幅增长。依据不久前的数据调整,2008年全国GDP为31.4万亿,比原先统计增加了1.34万亿,那么,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实际上达不到3.48%,而只有3.32%。这意味着,实现4%目标,至少还要再增加0.68个百分点。而客观在于,2009年我国GDP为335353亿元,2010年即使只维持9%的增速,GDP总额也将达到36.5万亿,4%就意味着1.46万亿的财政性教育投入,较之2008年的1.04万亿,整整增加超过4千亿。两年4千亿的教育投入增值,以全国大中小学生总数3亿计算,人均增加1千多元,无疑相当可观。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另一个同样非常现实且重要的教育经费问题,那就是总量之外的教育经费的具体使用结构和管理效率问题。认真留心观察,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经费,一方面固然长期存在着“投入不足”、“严重匮乏”的根本缺陷,另一方面同样也存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的弊端。比如,在教育层级结构上,高等教育急剧膨胀,初等基础教育相对萎缩;在城乡结构上,教育投资过多集中于城市,农村教育投资相对匮乏;在学校之间,重点、示范学校投资过剩,普通学校则资金奇缺。此外还有,非直接教育性的教育投资消耗过大,如各种教育行政管理成本畸高、华而不实的教育政绩工程难以有效遏制等等。 很明显,如果上述这些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管理效率问题不能尽快得到很好的解决、矫正,确保教育经费使用的合理高效——尽可能地都用到教育所需的“刀刃上”。那么,即便4%乃至更高的总量目标都实现了,恐怕也未必就能令人欣慰,最终也未必会真正有益于教育的健康顺利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