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能拉动经济的增长、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扩大就业,而且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如果过度地开发房地产业,把房地产业作为创造政绩的主要手段,形成房地产崇拜,那么,房地产业的发展就会陷入歧途,就会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正在掉入这样一种陷阱,并产生了多重不良的社会后果。 后果之一,制约了老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化,也不管经济水平如何提高,这四个方面的要素都不可能减少。所不同的是,表现形式和外在形象有所变化而已。对“住”这一要素来说,其核心就是能够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居住场所,亦即社会所能提供的居住场所能与多数老百姓的购买能力相匹配。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房价的上涨速度已经完全脱离了老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8成家庭无力购房已将“居住”这一要素排斥于四大生活要素之外,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和制约社会进步的一大隐患。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对执政地位产生动摇和影响。因此,房价问题已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后果之二,挤占了中小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这不是牵强附会,更不是危言耸听。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小实体企业是真正的民本经济,它不仅是普通老百姓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普通老百姓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中小实体企业发展不好,扩大就业、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就会落空。重视和关心中小实体企业发展,不仅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重点工作,也是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十分关注的重点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对房地产业的过度崇拜,已经严重挤占了中小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过度膨胀和发展,对社会资源、信贷资金等的大量占用,严重挤占了中小实体企业的资源和资金空间,使它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窄,导致多数中小实体企业面临生存困难、发展困境;另一方面,房地产业过高的利润和收入,带来了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据了解,发达地区的富人阶层,一半以上来自于房地产业。毫无疑问,这种近乎于畸形发展的模式,对中小实体企业的伤害是极为严重的,也是令人担心的。 后果之三,加剧了地方财政的困难和制约了政府未来的运行。“吃饭财政”,一直是地方财政的缩影。尽管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财政收入连续十六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是,“吃饭财政”的格局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为了改变“吃饭财政”的格局,地方政府又发明了“土地财政”的做法,以土地为载体,大搞负债建设。 所谓负债建设,说到底就是直接或间接的发展房地产业。因为,无论是城市建设、城市改造,还是道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紧紧地绑在一起。从表面看,政府筹集到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实际上,这些资金都是透支我们的幸福,是掏空了政府的未来,对未来政权建设和政府运行是相当不利的。 后果之四,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为什么会如此崇拜房地产业,不仅在于房地产业能够有效增加GDP数量,更在于房地产业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GDP、形成政绩。因为,其他实体经济虽然也能有效增加GDP,但是,对于希望在任期内迅速创造GDP、创造政绩的地方官员来说,很难有耐心等待实体经济给他们提供GDP和政绩。 因为,任何实体经济从投资到回报,都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搞不好就是“为他人做嫁衣”,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对很多官员来说,是不愿为、也是不想为的事。正因为这样,很多地方就会在发展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的选择上发生错位,过多地重视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因此,过度崇拜房地产业的后果是严重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进政府考核体系,不再把GDP作为考核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最主要指标,从而能够让地方政府能够离GDP远一些,离老百姓近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