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达沃斯大佬懂得如何与中国互动
    2010-01-2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核心提示:对于经济发展、市场开放形成的多元利益与多元社会,中国需审时度势,主动积极地用改革来释放和凝聚能量。

  28日,世界经济论坛迎来了40华诞,中国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前往,备受各界瞩目。
  会议主题是“重思、重设与重建”。世界经济论坛专门聚集力量,撰写了很多有关重建的报告。其中,一份76页的报告《中国与世界:2025年远景展望》,试图对未来的中国与世界作出描绘。其关注核心是,中国能否实施内部改革以进一步推进发展;中国与世界上其它地方的关系将如何影响其自身发展和塑造未来全球内涵。
  《纽约时报》的记者KartrinBennhold感到,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西方的冲突也越来越多。“中国是西方最大的希望,也是最大的恐惧”,他引用这句前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KristinForbes的话,来描述百来位聚集达沃斯的政企高官的感受。

  (一)

  按照名义价格计算,2008年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当于美国的30%略强。放眼未来,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20年项目报告认为,2040年中国将在经济实力上与美国相当。中国学者以名义价格为基础认为,中国经济实力(GDP)将在2035年左右与美国相当。安格斯·麦迪森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实力(GDP)与美国相当。而高盛的估计原来为2041年,这次危机后调前到2027年。
  不过,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也预计,能打断中国经济发展步伐的是中国自己的体制信心崩溃,内部紊乱。这正如世界经济论坛这份报告所试图解决的悬疑一样,中国能否进一步实施内部改革推进发展呢?
  我知道很多人很不乐观,但笔者是有信心的。回答这个问题,纠结于细节则会看不到大路,大道理你也听得起茧了,建议有空看看电视剧《大秦帝国》的商鞅变法,历史是如何演绎的。商鞅变法本身是一场利益重新分配,历经20载,新法立下根基,深得民望,秦国富强。但商鞅还是因为旧势力的复辟而被车裂,身为一国之主的秦惠文王,一则资源有限拗不过旧势力的复辟,二则商鞅健在他就没有地位,三则杀商鞅是引蛇出洞,把旧势力斩草除根的最好办法。不过,变法为民心所向,如青山流水,旧势力最终被根除,新法牢牢确立,秦国强盛起来。剧中有这么一句话,新老世族——既得利益集团的人——都活生生的还在,不历经两代人,不足以成为历史。历史滔滔,终将扫除一切前行路上的坎坷。

  (二)

  不过,达沃斯小镇上大佬们另外一个更加现实的焦虑是,2008年奥运会前,中国还是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现在是一个已经崛起的国家了,与西方冲突不断,西方世界如何与一个迅速崛起的中国打交道?
  KartrinBennhold感觉,西方还没有准备好。而中国的问题也是一样,太突然了,还没有准备好。至少,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人才、策略都奇缺。对Google事件、希拉里演讲等事件的反应,中国都未做到最佳,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等理念未为世界欣然接受,中国的软力量建设和魅力还得大大努力。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的实力增长,中国与世界如何互动,这不仅是中国关注的问题,更是全世界的焦虑。而其结果不取决于单边政策,而是取决于互动。
  权力转移论继承人罗纳德·塔门和亚采克·库格勒认为,“主要问题,不是中国能否在21世纪成为世界政治中的支配性国家,而是占据支配地位的中国是公开挑战现存的国际规则,还是加入并领导业已存在的国际社会。”
  那么反过来,主导国家和秩序又如何对待一个新崛起的国家呢,如何保持现有制度和秩序的开放性和适应性?这在互动中,同样很重要。
  中国一直在主动积极寻求融入全球社会,并是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2001年以来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在下降,中国的比重在上升。美国自尼克松以来,对华政策是以接触为主,希望通过接触、让中国融入到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中来,达到皈化中国的目的。
  不过这些年来,美国对华接触中也有不小变化。冷战结束后,美国反思接触政策的效果,认为光接触还不够,克林顿和小布什的接触中带有明显的防范因素。中国入世后,贸易摩擦等磕磕碰碰不少,这两年金融危机突然爆发,冲突接踵而至,西方国家挫折感趋强,对以前的接触政策的怀疑增加。
  真诚希望,各国大佬们能够洞察秋毫,把握大局,让不好的历史不要重演,让愉快的未来跟随我们。

  (三)

  的确,看看历史的悲喜,看看最近大国更替的故事,对于如何互动好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或许我们会更加明晰和坦荡。
  历史上,崛起国家都是首先基于经济力量并形成经济军事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崛起。但不同国家面对经济力量变化而引起的实力变化和权力转移,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并具有不同的后果。
  19世纪的主导国家英国在20世纪应对德国和日本的崛起中,最终走向了与新崛起国家的战争(一战和二战),结果两度挑战,两度两败俱伤。
  英国主导下的国际制度,集中表现为大英帝国封闭式的的殖民体系,新崛起国家也不可能融入到这样一种殖民体系中,这一体系也没能及时采取适应性调整。结果,崛起国家对当前主导国家主导的制度的不满,并以武力进行挑战,最终两败俱伤,挑战国失败,主导国家越战越弱。
  反思英国的衰败,保持开放、分享的理念和政策,何等重要。反思德日的失败,诉诸于战争最后都会自食其果。所以对中国而言,要坚持开放;而对美国、欧洲等而言,不要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或者造成采取孤立中国的印象。
  与日本和德国相比,当时的崛起国家美国从英国手里和平受权的成功原因很多:其一,美国成功不在于破坏英国的全球制度安排。尽管与主导国家英国发生战争,其目的主要在于获取自身的独立和生存,而德国和日本则试图改变整个大英帝国治下的制度安排,具有强烈的挑战和“夺权”的意味;其二,美国独立后并没有寻求针对英国之下的体系进行直接冲击,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选择站在当时主导国家英国一边;第三,美国在英国两次战争中都提供了经济军事上的帮助,并在战后的英国复苏中提供经济援助;第四,美国对当时英国主导下的制度,不是采用武力冲击,而是提出包容性的新制度设计,一战后提出了适应性的变革,诸如威尔逊计划和国联,尔后提出一套全新制度设计,IMF,WB,GATT/WTO,所有这些设计都是通过与主导国家英国的磋商后采取的。其五,美国与英国的价值体系差异不大。
  反思美国的成功,中国当前的策略也是很显然,与美国合作,帮助美国渡过困境,帮助世界经济复苏,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美国也应该积极主动真诚寻求中国的合作,对当前制度作出适应性变革。这可以通过G20这一机制来沟通推进,并在IMF等机构中兑现。

  (四)

  苏联崩溃是美国主导国际秩序下崛起失败的案例。
  二战后迎来了美国主导的时代,而苏联走上了与美国分庭抗礼的道路。尽管苏联参加了联合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安理会成了苏联和美国斗争的舞台;苏联还另外成立了自己的华约组织和经互会,从军事、安全、政治和经济上,与美国全面对抗。然而,自始至终,作为一切力量的综合体现的苏联经济力量,从来没有形成足以对美国全面挑战的地步(最强时期工业经济是美国的65%左右)。持久的较量和全球竞争,需要有持久的经济力量支持。这就注定了苏联的结局。苏联的崩溃表明,作为主要实力来源的经济力量的衰落,最终导致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并由于其他原因而一溃不可收拾。
  从这一角度来说,苏联的分庭抗礼,虽然有情势使然的因素,但从决策和战略而言还是有点超过苏联实力,不自量力之嫌,至少是操之过急,存在战略失误。
  苏联作为崛起国家与主导国家美国分庭抗礼,尽管没有发生英国主导国际秩序时候的直接战争和全面对抗的“热战”,但局部战争和代理人战争不少,最后苏联实力不济,被拖跨,没有实现主导世界。冷战对于苏联这个崛起国家来说,得不偿失。所以对于冷战言论与趋势,崛起国需要十分警惕,对于希拉里最近的演说需要密切关注,并同时争取改革的时间窗口,最后行之以疏导之策,方无后虑。
  反思,美国崛起于大英帝国之际,权力和平转移另一因素,是美英拥有共同的价值和文化体系。中美的经济相互依存与过去美苏之间的相互分离已然不同,中美之间建立了战略与经济对话。当然,中国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上,仍然有很大距离。不过,一曲《功夫熊猫》却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在人生价值方面共通之处,倘若从这些层面加强沟通,价值和文化的差异有可能缩小,至少是相互理解。

  (五)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中国已经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之中,比较之下,二战后日德经济崛起与主导国美国的互动尤其值得思考。
  当前主导国美国,不仅拥有了如何承接前任世界领导英国的世界领导权的成功经验,也拥有了应对不同意识形态的苏联竞争世界领导权的经验,还拥有处理日本和德国经济崛起的经验。
  尽管日本和德国在美国的庇护下,获得经济繁荣,特别是日本经济力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1980年代达到鼎盛,但仍然没有获得主导国家的地位。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美国设计制度的原因,还有这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特别是日本增长速度和经济实力从1987年广场协议之后开始下滑一蹶不振的原因。日本的崛起在结果上某种程度上类似前苏联,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构成权力持平和取得优势之前就下滑,成为主导国家已经变得不现实。
  中国应当反思,如何一方面保持经济增长,避免日本现象重现,保持经济体系和市场的开放和共享,化解外部压力;一方面又让经济实力转化为综合能力,并进而维护和培育经济力量。
  因此,当前中国的策略当是,稳住阵脚,韬光养晦,继续推进经济快速稳步前进。大国之兴衰唯经济发展为根基。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市场开放形成的多元利益的多元社会,中国需审时度势,主动积极地改革来释放和凝聚能量,才能夯实改革开放的成果,推进中华之强盛,站上道德制高点,造福人类。
  不过笔者相信,假以时日,当中国改革更加有回旋余地的时候,必将是一个更加自信自强、更加开放的国度。而这一期间,中国要对于西方世界要保持理解,西方也要对中国给与更多的宽容。

  相关稿件
· 达沃斯论坛激辩金融监管主权 2010-01-29
· 达沃斯“重构” 2010-01-28
· “亚洲崛起”闪亮达沃斯 为亚洲经济正名 2010-01-28
· 中国当达沃斯的出头鸟也用不着怕枪打 2010-01-28
· 本届达沃斯致力于寻找全球变革的新动力 20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