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改革未到定论时
    2010-01-07    作者:徐以升    来源:第一财经

    央行昨天发布了2010年年度工作会议公告,其中提到“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改革情况进行系统评估”。
  这是自2003年启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官方第一次提到对这次改革进行系统评估。
  简要总结这一改革,原则上是股份制、市场化,路径上是剥离不良资产、注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上市。
  毫无疑问,这次国有银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综合来看,笔者认为,这场改革仍未到定论之时。如果说要做“系统评估”,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全面考虑、衡量。
  第一,改革还要经过一轮经济周期的检验。2009年银行业的大规模放贷,是银行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放贷,这一轮放贷的成败,将检验银行业改革在风险管理上的成果。而这样的检验,普遍认为要到2012年左右才能得见。
  第二,要全口径测算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成本。
  改革中,银行业吃到了“免费的午餐”,但对于国家财政和全体国民来说却不是免费的。在综合考虑银行业改革成本时,不能只看到银行业当下的光鲜,而要综合考虑央行资产负债表、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负债表以及隐性财政负担。
  改革对中、工、建三家银行累计注资600亿美元。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后来官方允许外汇资本金结汇,这等于是以货币发行注资,通胀却由全民承担。
  在不良资产核销和剥离方面,中行、建行分别核销了2200亿元和850亿元,并总计剥离了2787亿元;工行剥离了2460亿元损失类,以及4600亿元可疑类,总计接近1.3万亿元。这些绝大部分依然以央行再贷款和资产管理公司债券的形式存在,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遗留问题。
  此外,上一轮银行业改革的遗留问题依然没有解决。1998年和1999年,财政注资2700亿元并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其中5800亿元是央行再贷款,资产管理公司巨额债券本来2009年已到期需要兑付,但由于没有能力兑付,被延后10年。
  大量银行业改革的成本限制仍然是账目关系,仍然没有最终掏钱,这些成本最终如何付出,是系统评估银行业改革绕不过去的坎儿。
  第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作用和意义还不能盖棺定论。
  引进境外战投,是此次银行业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对银行业公司治理提高以及银行业上市定价,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引进境外战投的改革策略需要对一个问题给出回答——国有银行究竟得到了什么?在风险管理、产品研发、业务拓展等领域,它们实现了怎样的提高?
  第四,银行业还依然处在利率管制的保护之下。
  居民存款利率有上限,信贷投放有下限,并给银行业创造出了一个相当的利差,这是中国银行业“开门即赚钱”的生存环境。有这个环境存在,就依然无法对银行业改革进行系统评估。真正的评估来自市场,要看推行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业的表现。
  以上四个方面,是系统评估银行业改革需要注意的。但或许最大的问题在于,改革依然没有完成。
  在2003年一轮市场化改革之后,2009年的银行业却又走到了“亲政府化”的路子上。近期涉及多家大行的人事轮岗,再度彰显了银行家的官员属性。
  另据笔者了解,2009年6月央行召集了部分银行高管总结这一轮银行业改革的经验教训,汇金在银行里的角色受到很大争议。汇金怎样充分发挥出资人职能,派驻董事怎样更专业化地融入到银行董事会之中,都是待解的问题。
  央行副行长易纲先生2009年8月发表了一篇长文《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内在逻辑》,此文全面系统地对改革进行了评估。他的结论是:“尽管银行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系本报评论部主任)

  相关稿件
· 银行业资产总额达75万亿元 2009-10-30
· 外资银行竞扩私人银行业务 2009-10-30
· 危机下中国银行业稳健依旧 2009-10-27
· 银行业上演“东进西退” 2009-10-27
· 全球银行业限薪大潮涌动 200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