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考录公务员是权力网络期权投资
    2010-01-04    作者:李妍    来源:重庆时报

    考上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奖励6万元,考上广西区直机关公务员奖励3万元,考上桂林市直机关公务员奖励1万元……2010年新年伊始,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正式实施的对考上公务员的恭城青年进行奖励的政策,一经推出,便引发各方争议。(1月3日《南国早报》)

  打着“增强青年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旗号,拿着“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层次”的文件,花着动辄上万的奖励资金,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俨然将“公务员”这一职业供上了就业的神坛。这让很多人不是滋味,比如有当地人就认为,只奖励考上公务员的,而对从事其他行业却并不奖励,这容易让大家感觉仿佛只有考公务员才是正道,才有出路。
  这样的想法其实很能契合当下不少人的就业心理。在转型期间的社会,在市场经济让未来充满各种变数的时代,稳定成为了一种价值追求。如此语境下,工作体面、收入稳定、福利待遇好的公务员,就正符合人们追求稳定的心理诉求。“国考热”便在这种对稳定价值的追逐中应运而生,而连年水涨船高的录取比例,则更让公务员录取几乎成为一种精英选拔——从公务员报考的千军万马中能杀出重围谋得公务员职位,堪比高考金榜题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斯情境,恭城瑶族自治县将考上公务员指为“提升就业层次”,并意欲重奖之,似乎也并无不妥。
  只是,当地政府在给“公务员热”火上浇油的同时,不知是否也想到过,这种将就业渠道的引导仅局限于公务员,把公务员就业精英化的奖励模式,是否本身正是一种人才就业观的倒退?且不说重奖考录公务员,可能诱使更多人涌向报考公务员这座早已拥挤不堪的独木桥,就业之路越显逼仄。当这些受过系统知识训练的精英,不是被引导进入市场去创造财富,反而被鼓励涌向分配财富的公务员官场,这本身不仅无助于社会总体财富的创造与积累,反而还有那多少棱角分明、才华独具的人,在官场里被打磨得庸碌不堪,在温水慢烹中被抹杀?这种鼓励最终将造就人才的双重损失。
  当然,身处官场的践行者不会看到这一点,即使看到了,只要对自己的权力体系有利,又有什么关系呢?打着“增强就业竞争力”旗号的奖励,不是用于改善当地的就业、创业环境,不是用于提升青年就业素质的培训,反而用在对人才使用无甚好处的公务员考录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吊诡。不仅如此,对公务员考录的奖励还要按级别的高低严格排序、分别对待,这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官场小说中处处流露的乡党网络潜规则。在这种情境下,重奖考录公务员就不止是一种物质激励,还是一种弥漫于官场的关系网络的期权投资,更是当地官场潜在的一笔人脉财富。正如一些网友的所说,无非是为了“上头有人,好办事”。所谓按考录级别高低进行奖励,埋下的也不过是权力网络按层级铺设的人脉伏笔。
  尽管官场不容结兄弟,政治不许拜把子,但这种同门同乡之谊往往会给权力带来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这也最终让这种权力网络的铺陈成为官场生存的潜规则。于是,身处庙堂之高的权力者便一个个像勤奋的蜘蛛,上上下下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权力网络,网子越大,就越结实,能够网罗的胜利果实也就越多。如此生态之下,恭城瑶族自治县将权力的网子结到那些初入官场之门的公务员身上,先退而结网,再谋取权力网络的期权果实,不可谓不是深谋远虑。
  用着纳税人的钱财,打着“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幌子,织的却是官场上下打点的权力之网,但最终迎来的却是人们对这场奖励的普遍质疑。很多时候,权力往往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姿态,试图把隐晦变得坦荡,把潜规则变成显规则,却不料,自己织的网越大,上面的漏洞反而越多。

  相关稿件
· “大学生都考公务员”绝非正常 2009-03-13
·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选择 2009-03-12
· 不能将公务员排除在养老改革之外 2009-03-12
· 一名基层公务员对“禁酒令”的期待 2009-03-11
· 人保部:要注重从基层公务员中选拔优秀人才 200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