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考与实践探索
    2009-12-15    作者:徐缨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认真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坚持体制改革与创新,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出强势发展、顺势上扬的良好局面。从2005年至2008年的四年间,全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达到23.5%,比全市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快4.6个百分点。截止2008年底,全市62个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3838家文化企业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9大文化产业群正在蓬勃集聚。

  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考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常州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008年,我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02.2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整合文化资源,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常州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

  2008年常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对GDP贡献份额达到38%,软件、动漫产业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5亿元、9.6亿元。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直接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污染小、资源消耗少,利于加快常州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常州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常州市将“文化产业发达”作为“文化常州”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要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抓手,促进常州市经济、文化、科技和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努力提升城市品牌和辐射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探索

  (一)始终坚持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标

  常州市相继开发运营了中华恐龙园、天宁宝塔、春秋淹城遗址、常州文化城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旨在提供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数字体验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常州市成立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常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今后三年“做强重点文化行业、做优特色文化园区、做大骨干文化企业”进行部署和规划。
  完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常州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常州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个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加大投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2006年至2008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9年起,市区两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连续5年,共将投入2.5亿元设立创意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资金支持,2008年共有六个项目获得860多万元的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支持。
  强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发展。以创意产业发展为例,常州市搭建了国家级二维无纸动漫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创意产业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创意人才培训中心、投融资等平台,形成了一条龙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这一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化的产权交易平台和交流平台。2008年艺术周达成合作项目47个,成交额16亿元。

  (二)始终坚持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动力

  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文化管理新体制。2007年市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版权局),统一行使原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版权、文物部门的职责。2008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
  加强资源整合,构建文化发展新机制。一是推进制播分离改革。常州广播电视台将影视剧制作等经营性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成立常州广播电视发展总公司。2008年常州广播电视台各项营业收入达到5.6亿元,广告创收接近3亿元。二是推进报网整合。将互联网新闻中心归并到常州日报社进行管理,整合成立《中国常州网》,着力打造常州的重要门户网站。现日均点击访问量达到60万人次,2008年营业收入达到150万元。三是文艺院团剧组制改革。打破剧团和剧种的界限,以剧组制为中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大力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至2008年末,全市文化产业单位中私营单位2908家,占文化产业单位总数超过了3/4。

  (三)始终坚持将统筹整合文化资源、实施重大项目带动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途径

  发挥品牌效应,做大文化企业。动漫游戏品牌:以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为核心,着力推进动漫游戏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卡龙影视动画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完成了30部动画片、4部动画电影,有25部作品分别获得了“白玉兰奖“美猴奖”等奖项。文化旅游品牌:着力推进以中华恐龙园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旅游重点企业的发展。2008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旅游者近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4亿元,旅游增加值11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97%。文化制造品牌:2009年全市拥有印刷企业1030家,其中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1家,超亿元的6家。2008年印刷业实现总产值53.72亿元。
  结合传统特色,放大产业优势。开发传统文化资源:2008年在特色文化乡镇薛家镇建设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开发历史遗迹资源:以2500年历史的春秋淹城遗址为核心资源,建设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开发工业遗存资源:围绕“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三大主题,将常州市沿运河的一批老旧工业厂房,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八零创意工厂”等。
  利用国外资源,发展本地产业。常州市与韩国江源情报文化振兴院签订《合作协议》,每年共同制度3-4部系列剧作品。与韩国、日本等有关企业的合作,组建“亚洲动画联盟”,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一些企业聘请国外优秀编剧、导演等专业人才,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动漫影视作品。

  (四)始终坚持将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

  常州以创意产业为重点,以创新基地为支撑,着力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2008年动漫及衍生产品销售超10亿元。动漫企业正由简单承接加工向具有原创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企业转变。
  以园区为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全力打造常州创意产业基地等7大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以科技为手段,发展新兴业态。常州市数字电视产业快速发展,已拥有数字有线电视传输节目85套,数字电视用户16万户;已在1000多辆公交车、超过600家单位分别安装车载电视和移动电视接收终端,每天受众超过20万人次;已开通5个频道的节目CMMB手机电视;已成为很多常州市民新的生活方式的《常州手机报》,定制客户接近18万人,2008年营业收入150万元。

  (五)始终坚持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保障

  2008年常州市文化产业从业人数6.1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1.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超过30%。特别是以互联网信息服务为主的网络文化产业,大专以上人才超过70%以上。
  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加快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制定《常州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设立新闻文化“广玉兰奖”,对文化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
  建立专门培训机构,专业培训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常州科教城三期——常州国际创新基地,依托全国首家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共建实训基地。12家在常州高校开设了各类动漫或相关专业,在校学生达到2500多人,每年输送动画人才近1000人。
  利用国际交流平台,培育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常州市与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签署了《中韩游戏产业人才培训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常州成为中韩两国的网络游戏人才培训的重要载体。 (作者为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