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霜门”事件愈演愈烈,又有新的进展。海口市工商局12月1日晚表态,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复检,农夫山泉和统一企业的3种抽检产品全部合格。 这个结果,与海口市工商局此前宣布的情况明显相悖,很自然地将该局引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当中。而相关企业不依不饶,尽管复检结果为企业产品正了名,但仍称海口工商局的复检程序不符合法律规范,不认同该复检结果。 在政府执法部门与企业、社会大众以及舆论的一场场交锋之后,虽然事件并未终结,或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路径来结束,但事件的基调已经基本确定下来。 目前,根据复检结果,海口市工商局已于1日连夜向相关企业进行通报,同时向所属工商分局及工商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停止下架行为。但不可回避的是,此事经媒体大范围报道之后,已给相关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海口市工商局与相关企业会如何握手言和,尚不确定。 在我们看来,这件事情或多或少有些乌龙色彩,却不可等闲视之。理由在于,这件事弄得不好,会损伤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会给企业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会让普通民众坠入云里雾里,为关乎健康的消费又添一份担心。更关键的问题是,“砒霜门”事件的整个过程中,还留下了疑团,耐人寻味。 疑团之一,是海口市工商局先后组织的两次检测结果不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结果的不同,是否因为取样和标本的差别而导致?从媒体的报道中可知,初检的单位,是海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测技术中心,复检的机构,则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理论上说,这两家机构都有检测能力,都具有权威性,但同样的产品,检出不同的结果,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几分蹊跷。 有必要弄清的是,两次检测结果,到底是谁可能有错。在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之前,海口市工商局在匆忙宣布将相关产品下架之后,又匆忙宣布停止下架行为,显然太草率了。人们或可质疑,如果是后者的检测有误,那“相关产品”匆忙下架,不还是会损害消费者的健康? 从现在情况看,海口市工商局认定复检的结果有效。由这个结论推导,可说明海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测技术中心的检测不科学——如此,这次检测的失误,究竟是失误在技术层面,还是有其他隐情? 疑团之二,“砒霜门”事件的过程中,究竟是否存在潜规则的情形?这些年里,关乎同行间相互攻击的事情人们听得多了,有人甚至将之称为恶意的公关行为——这自然是不准确的。有些时候,事情的定性往往牵涉法律层面,岂是“公关”二字能解释的。而不同企业间相互攻击的潜规则,背后自然又是利益的驱动。 事实上,潜规则的行为不仅仅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有些时候,相关政府部门也可能因为本位利益关系,参与其中。这种情形在过往是有例子可寻的,也曾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如果说,企业间的攻讦还只是微观利益主体的博弈,一旦有政府部门卷入潜规则案例,则会直接伤害政府的公信力,其后果之严重性,不言而喻。 “砒霜门”事件发生后,著名的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被网友嘲讽为“农夫山泉有点毒”。无疑,无论“砒霜门”事件如何收尾,相关企业受到的伤害,都只是或大或小的问题,而没法逃避。企业方曾指责,海口工商部门有借检测来谋取利益的动机——这个指责是否属实,我们截至目前尚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或反对,但这个指责背后的真相对于公众来说很重要,因为其直接关乎该事件的真实性质。 疑团之三,海口工商局是否切实履行了执法的程序,是否在依法发布信息?一般而言,食品类商品的食用安全问题,是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管理,笼统而言,是卫生部门的事情。海口工商局替代其他部门行政,是否合适?同时,海口工商局在得到初步的检测结论之后,就公开向社会发布,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种做法又是否合适? 公众利益无小事。在关乎公众利益的事情上,在关乎政府公信的问题上,政府部门能否依法执政,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严格地、准确地依照法律法规办事,即便是好心,也有可能办成坏事。 显然,就目前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这件事情的真相。真相揭开,“砒霜门”事件的性质自然大白于天下。孰是孰非,到时不辩自明。必须强调的是,如果发现“砒霜门”事件中真有人因为利益驱动作祟,那也不能轻易放过,该处理的应处理,该问责的须问责——否则,社会舆论难以平息,政府公信的损伤也很难修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