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是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浙江省,民营企业创造了70%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外贸出口、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以及企业自身素质、结构性矛盾等多重因素叠加,使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不小困难。浙江省民营企业同样面临严峻考验。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困难
从国际环境看,浙江省外贸依存度高达68.3%,其中一般贸易占到八成,一旦碰上国际市场不景气,经济发展就会受到较大影响。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元汇率大幅波动,使许多民营企业出口减少或无利可图。
从国内环境看,浙江省处在人均GDP向8000美元乃至10000美元迈进的阶段,在较高基数上继续保持高增长难度较大。浙江省中小企业、轻纺等加工型产业比重较大,受惠于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政策的程度相对较小。2007年以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大幅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对规模较小、实力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造成较大冲击。由于市场萎缩、订单不足、库存增加,不少民营企业陷入困境。同时,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不畅一直没有根本缓解。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省许多民营企业遭遇资金瓶颈。
浙江省一些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不注重转型。抗风险能力差的民营企业往往缺乏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家族管理特征明显,企业决策缺乏约束性,影响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很多民营企业对主业不专注,股市向好时普遍不惜重金炒股,亏损后又遇上金融危机,造成资金链断裂。二是不注重升级。主要表现在不注重研发投入、不注重市场拓展、不注重品牌建设、不注重员工培训等。
以转型升级求发展
对民营企业来说,解决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根本出路在于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由股权封闭向股权开放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浙江省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家庭、家族制,股权结构单一、封闭,社会化程度偏低,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应开放股权,逐渐向混合型产权结构转变。同时,推进粗放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
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二、三产业联动转变,由产业低端向产业高端转移。民营企业应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路子,而要集中力量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二、三产业联动转变,由产业低端向产业高端转移。
由独善其身向协作配套转变。能够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生存发展的企业,大都善于突破传统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方式,如开展虚拟经营、联合联营、抱团发展等。面对新的形势,相关企业应实行战略联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协作配套效能,实现各方共同发展。
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2008年特别是2009年年初以来,浙江省一些民营企业面对不利的经济形势,积极进取,通过在海外投资设厂、开设专卖店、收并购国际品牌等方式,加快进入国际市场步伐。应坚持探索国际化发展之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往民营企业大多以贴牌加工为主,附加值低;企业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导致在产品定价上没有话语权,品牌建设没有专属权,严重削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做产品提升为做标准,参与国际商业规则制定,逐步增强发展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