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1-25 作者:苏培科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
|
近期,银监会明确要求商业银行收紧房贷,督促国内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商实施密切监控。不难看出,银监会已经嗅到了房价泡沫的危险。如果中国的房价泡沫真的破灭,被房地产泡沫拖入深渊的将不只是银行体系,整个中国经济都会面临动荡。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的灾难发生,抑制高房价迫在眉睫。 一项数据显示,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房价上涨已经超过10年,一线城市的中心区房价上涨已经超过10倍,而我国房价收入比远高于国际水准,比如北京核心区域的房价收入比已经达到了22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6倍,随着房价的飙升,相信这一数据还会进一步扩大。 从9月、10月M1增速连续大于M2的状况,以及存款“长期转活期”的变化来看,货币流转速度在加快,货币乘数效应在进一步放大,流动性泛滥和通胀将会接踵而来,资产价格泡沫会进一步推升。如果在高房价泡沫的基础上继续吹泡泡,房价泡沫破裂的风险也将为时不远了。 当务之急,需要社会各界对当前的房价泡沫隐患要有高度和统一的认识,宏观调控部门应该通过组合拳的方式来抑制房价泡沫的进一步推升。因此,笔者建议应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启动征收物业税试点(将征来税收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抑制投机性购房,利用税收的方式来提高囤地、捂盘者的成本,迫使其释放大量的空置房。 其次,应该严格限制境外机构和人士到中国购房,防止输入的热钱将房地产泡沫进一步推高,一旦外资抽走或“剪羊毛”,则会对中国的房地产和中国经济造成致命打击。 第三,政府应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以平抑市场中的地产商“捂盘”、“抬价”行为,平抑市场的预期。 第四,应该收紧二套房贷,这样不但会抑制投资性需求和防范信贷风险,也会给央行尴尬的货币政策减压。 第五,各行各业的主管部门应该督促其辖内的单位发展主营业务,尤其要监督其对国家和公众财富的使用,防止其盲目介入房地产领域,避免造成中国产业空心化和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有人研究各国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前夕的现象发现,每一次房地产泡沫破灭前,最后的接盘者都是上市公司、保险公司、银行和国有企业等公众资产公司,都不是拿自己的钱来刀口舔血。 从今年的“地王”现象分析可以发现,拿地的往往都是国有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像海尔、海信这类企业也大举介入房地产,很多上市公司也将其发展主营业务的资金和募集资金拿来做地产。这与危机前夕的状况几乎雷同,希望监管当局高度警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