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方面评估当前经济六大矛盾
    2009-11-23    作者:亚夫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反危机措施实施一年,如何评价这一揽子计划的利害得失?近日,在一遍赞许声中,总算看到了一些冷思考。
  对于这一年的反危机措施,其效果如何,海内外有目共睹。恰当地予以肯定是必要的,但不着边际地加以渲染,却有可能增加视觉盲点,不利于看清面临的问题。同样,冷思考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也有可能忽视问题的本质,看走了眼。
  从近来的争议看,比较集中的话题是六大经济矛盾。如,4万亿元投资与产能过剩,“保八”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扩大投资与消费不足,信贷增长与通胀预期等。另外还有“国进民退”问题。也有把当前的矛盾归纳为八大结构性问题,如,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国土开发空间结构和外贸结构,等等。
  无论是六大矛盾,还是八大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自然会有不同表述。但鉴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已发生重大变化,仅仅从经济本身来思考,恐怕是不够的。因为经济活动虽然是涉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在寻求解决之道时,从经济自身来考虑是理所当然的。但正因为经济活动与所有人类活动都有关,因此在考虑重大解决方案时,就有必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而不能只是单一的经济因素。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中国经济正处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因此,分析和评估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从三个维度加以思考。即,从自然、社会、人文,这三个维度,来评析当前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表面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找到既能治标又能治本的解决之道。
  以前面提到的六大经济矛盾为例,4万亿投资与产能过剩之间,“保八”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之间,扩大投资与消费不足之间,信贷增长与通胀预期之间,是不是存在必然的矛盾关系?另外,“国进民退”是不是抓到了问题的实质?如果陷在这些假定的问题里打转,那就很难理出头绪,又很容易落入对与错的判定之中,根本谈不上找到合适的应对之策。
  但是,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从自然、社会、人文,这三个维度来分析问题,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近年来投资率居高不下,特别是去年末推出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其当期效果如何?后果又将怎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虑,是有不少地方可以讨论的。同样,从社会与人文的角度观察,也有不少可以讨论的地方。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有时候,在自然、社会、人文之间,其利害关系,不一定是一致的。
  比如,综合各种信息,去年推出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主要倾向于农业、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铁(路)、公(路)、机(场)”项目。以这些“铁公机”项目为例,从短期看,有利于即刻缓解就业压力,这很明显。从平衡更长久的社会关系看,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来说,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为新一轮消费升级未雨绸缪的战略之举。
  但在经济效益问题上、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是否考虑周全,就可以讨论了。比如,有专家称,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已修建了6万公里,铁路从5.17万公里增长到8万公里,民航航线更是增长了15倍。中国现在每亿元GDP拥有高速公路86.7公里,高于美国54.3公里。另外,铁路、公路与航空运输单位成本之比为1:6.4:9.35。在碳排放方面,交通业占了全国总量的8.8%。而铁路与汽车和飞机的碳排放之比,分别为1/6和1/3至1/20。账放在这里,新上的“铁公机”项目是否最优,值得研究。
  同样道理,我们用这三个纬度来检视投资、消费,以及产能过剩的问题,也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现在,投资面临的主要压力是环境、资源和效益与效率问题;消费面临的主要压力是财富分配的严重失衡和消费结构的过度畸形问题;而产能过剩只是一个在投资与消费的双重扭曲以及内外需关系严重失衡的情况下,相对于扭曲的需求来说的局部性、阶段性问题。因为,仅就中国来说,城乡居民的巨大需求还远没有得到满足,潜在需求还难以估量。
  由此来检视目前的投资、消费与产能过剩问题,都需要跳出单一的经济因素,从三个纬度加以观察、评估与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与自然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与人的自身发展相和谐的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恰当的量化比例关系与天、地、人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相关稿件
· 姚景源: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消费升级阶段 2009-11-13
· 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仍面临不利因素 2009-11-13
· 中国经济复苏有望迈步“探春之旅” 2009-11-12
· 孔泾源:中国经济2015年前或将出现五大转变 2009-11-06
· 陈东琪:明年中国经济将再现高增长低通胀 200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