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增强,热钱大量流入;与此同时,CPI、PPI逐月回升,股市大幅反弹,房价不断创新高,通货膨胀预期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一个现代经济学无法回避的悖论出现了:货币升值会与通胀同步吗? 按照传统经济学和货币学理论:货币在升值趋势中,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应该增加,所谓含金量提升,相对的物价水平应该下降,或曰通货紧缩。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是:多方面施压,希望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感到,货币的单位购买力不但没有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而增加,相反,物价年年涨,让人民币的购买力总水平下降。于是,很多经济学家已经明确地说:“人民币升值将与通胀相伴随。”应该说,这是现代经济学、货币学以及宏观调控都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货币本质异化
所谓货币异化,是指货币的本质已经异化,不再是单纯的实体经济中的结算货币,它有很大部分正在脱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中的虚拟资产价格相对应。因此,货币的强弱与实体经济中的单位购买力可能不再同方向运动或暂时不再同方向运动。 货币的价值一方面仍然由劳动力价值所决定,更多或更大比例则可能由货币的信用所决定。货币的国家信用很可能是双刃剑,它既可以产生国家信誉的溢价,也可能因为管制不当,造成反作用力,使货币的购买力急剧降低。而在目前的世界货币体系中,有完全自由浮动货币,有政府管制下的自由兑换货币,也有完全固定汇率的。自由浮动货币相对于物价反应可能敏感一些;固定汇率货币对实体经济物价的反应更迟钝;国家管制货币将国家的信用更多地注入到货币的汇率之中,有可能导致汇率的大起大落。汇率是相对别国货币的比价,很可能与国内购买力的变化无关,或较少影响国内购买力,强势货币只是相对国际购买力的变化而言,国内购买力有可能反方向运动。 目前,人民币还在管制中,因此,其实际价值与价格会暂时脱钩,它升值预期越强,购买力反向表现的可能性越大,升值的预期越强越可能导致突然间的贬值。实际上,人民币国际购买力预期走强,未必对所有商品的购买力都增加,相反,由于人民币捆绑美元,升值预期被美元走低所压制,因此,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也是下降的。
两个“预期”同步
人民币升值预期并不等于人民币升值,升值的预期越强说明其价格远远地低于价值。 人民币在全球现代货币体系中还是非自由浮动货币,其与美元的实际捆绑状态有些像半吊子浮动货币——由于美元是相对自由浮动的,而全世界大多数主要货币又随美元的浮动而浮动。美元的长期贬值趋势国际认可,甚至美国政府也默许,人民币随美元浮动,其国际购买力实际呈现持续贬值状态,国际大宗商品和资源价格几年来的持续攀升就是最好的明证。 由于人民币所代表的国际贸易地位是持续提升的,而其汇率又被管制,升值预期长期被压制。这种背离当然会被国际炒家紧紧盯住。国际热钱随虚假贸易大量流入,买房地产、股票,赌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度升值,然后撤退。 长期管制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代价,就是用越来越多的人民币购买贸易盈余和非贸易流入的外币,结果导致国内流动性泛滥更严重。大量多余的货币实体经济消化不了怎么办?那就只有流入虚拟市场,炒作大宗商品和资源品,然后炒作房地产市场。这个结果是造成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同时房价远远超出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之后,炒作的风头将最终直指实体经济,从而形成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消费品价格全线涨价。恶性通胀必将导致货币贬值趋势出现——人民币从升值预期最强的货币,会一下子变成贬值幅度最大的货币。
唯有脱离美元
人民币之所以升值预期最强,源于中国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超常规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价值在全球有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单位劳动力价值很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由于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中国商品不断地将别国制造、别国商品挤出国际市场。中国出口长期巨额盈余,导致外币越来越多;外币越来越多,并不等于可以买越来越多的商品——你借给别人消费可以,想自己消费,储备就贬值。因此,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会成为负担,尤其是这些外汇绝大多数是美元。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元贬值趋势难改,中国储备的美元越多,美元的贬值趋势就越难改。因此,在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国内必须更多地发行人民币,而且不能实行趋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热钱涌入,结果导致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下降。而进口商品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必然拉动国内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引发通胀。 因此,以渐进的方式脱离美元应该成为战略目标。当然,这个目标不可能一下子实现。眼下,还是应该考虑怎样减少外汇储备额的大幅度增加。走出去(企业增加海外投资)是办法,但风险很大,还是增加进口尤其是高科技进口为要务。最终的目标还是逐步放松外汇管制,让人民币更自由地随国际市场主要货币的浮动而浮动,让人民币的市场风险在市场中释放——防止其一下子释放,过分地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