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只为单个货币发行国服务
    2009-11-02    作者:向松祚    来源:第一财经

  ——这一轮奔流不息的全球化浪潮源于何时?
  ——源于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关闭美元与黄金兑换出口,摧毁布雷顿森林体系。
  ——以此作为新全球化起点的理由何在?
  ——因为它开启了全球货币和资本汹涌波涛之闸门。

  “尼克松冲击”是这一轮金融全球化,抑或全球金融化大浪潮的开端,这是当今国际经济学界的基本共识。对于人类货币金融史来说,“尼克松冲击”也是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货币彻底完成了从实物货币时代向纯粹信用货币时代的转折;标志着人类货币彻底完成了从有锚货币时代向无锚货币时代的转折;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固定汇率时代转向浮动汇率时代。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曾反复论述一个基本观点:“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固定汇率体系之崩溃,宣告一个崭新全球经济体系降临。最显著的特征乃是全球主要货币汇率相互浮动。”
  但对于一个延续至今的大时代的转变,依然是一个充满“迷思”的大转变。金融全球化至少在五个层面,至今没有满意的答案,我们可以称之为“五大迷思”。
  第一,看起来热闹非凡的全球化时代,但全球真实经济增长速度却大幅度下降。
  根据麦迪逊教授的深入研究,与布雷顿固定汇率时代(1950~1973年)相比,浮动汇率体系降临以来(1973年之后),全球真实经济增长速度皆普遍大幅度下降(中国是例外)。
  比如,美国经济从年平均增长3.93%降到2.99%;日本从9.29%降至2.97%;德国从5.68%降至1.76%;英国从2.93%降至2%;拉美从5.33%降至3.02%;非洲从4.45%降至2.74%;唯独中国从5.02%升至6.84%;但全世界合计从4.91%降至3.01%。
  人们高唱全球化的千般好处、万般利益,结果真实经济增速反而大幅度下降。这是全球化时代“最难解之谜”。
  第二,美国从债权国迅速演变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和“最后消费者”(the world’s spender and borrower of last resort)。
  全球资金竟然大规模从贫穷落后国家流向最强大、最富裕的美国,与19世纪后期的全球化浪潮完全相反,这似乎亦违背基本经济学常识。
  第三,全球贫富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著名经济学者杰弗里·萨卡斯及其合作者多年的详尽考察表明:尽管非洲、拉美和亚洲发展中国家之绝对收入水平有显著提升,然而与发达国家之差距却反而持续放大。
  第四,金融资产或虚拟经济与GDP的比例暴涨。
  上世纪70年代,全球金融资产与GDP之比还不到100%,今天已经超过400%。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相背离,尤其是发达国家虚拟经济规模增速最快,成为全球化最显著特征。
  第五,与此相应,就是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
  从1945年到1971年,全球仅仅发生38次小规模汇率危机和银行危机,然而1971年至今,金融危机次数超过150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就不下10次。
  系统阐释“五大迷思”,是当代国际宏观经济学、金融学面临的主要挑战,相关理论假说不下数十种,光解释全球失衡(迷思之二)的学说就不下8种。各有道理,皆不完善。
  我最感兴趣的是迷思之四。曾经构思“真实经济—虚拟经济—货币信用”一般均衡模型,证明全球失衡的根源并非伯南克所说的“全球储蓄过剩”,而是“全球货币和信用过剩”,美国的汇率政策则是推动全球货币和信用过剩的关键力量。
  概而言之,美国的汇率政策是:通常情况下,美联储对美元汇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采取所谓“善意忽视”(Benign Neglect)策略,其货币政策完全以美国国内经济状况为依据,美元汇率不是货币政策的考量或变量。但是,当经常账户急剧飙升或对外负债急剧增加的时候,为了促进美国出口、改善美国国际收支、降低美国对外净负债,美联储会通过入市干预或要求别国汇率升值等诸多手段,让美元贬值或者放任美元贬值。当国际社会对美元信用有所质疑、资金流入美国速度大幅放缓之时,美国政府则会高唱强势美元,甚至主动入市推高美元汇率。
  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美元贬值超过40%,2001年之后美元相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幅度超过30%),是美联储主动促使美元贬值之经典案例。须知美元贬值是美国赚取资本收益、降低对外净负债的主要手段。譬如2001年到2006年,美国对外总负债增加3.856万亿美元,净负债反而减少1990亿美元,即美国净赚资本收益4.055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贬值直接贡献了8920亿美元;资产价格变动净赚3.163万亿美元,手段就是迫使其他国家货币汇率升值、制造资产价格泡沫,从而为美国拥有的外国资产赚取高收益。
  易言之,美国的汇率政策可谓是“予取予夺、随心所欲”。需要贬值时,可以很方便让美元贬值;需要升值时,亦有多种手段让美元升值;不闻不问时,则任由外部力量决定汇率走势。该汇率政策之关键条件,则是浮动汇率。浮动汇率体系创造了国际货币和信用自动无限增加的内在机制,今天少有学者对此有深刻详尽的阐释。
  国际货币和信用自动无限增加的内在机制,尤其是储备中心货币美元的货币供应量和信用的自动增加机制,包含三个层面:
  第一,汇率浮动迫使各国不断增加美元储备,这即是所谓流动性需求,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汇率急剧动荡,由此创造出持续扩大的美元基础货币需求。
  第二,汇率浮动迫使企业必须参与风险对冲,并由此衍生出庞大的外汇投机买卖,从而创造出全球性的美元外汇市场,全球近90%的外汇买卖以美元为对手货币。而美元流动性越高,流通范围就越广,需求量就越大。
  第三,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手中累积的庞大美元货币,必须要寻找一个安全的投资场所,那就是美元债券市场。美元储备越多,美元债券市场就越大,流动性就越高,其他债券市场就越是无法替代美元,欧元债券市场也难以抗衡美元债券市场。
  正如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柯伯所说:鼓励各国大量购买美国债券,乃是“套牢”各国外汇储备资金的最佳手段。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曾经说:美元债券市场如此庞大,任何外国政府或投资者(包括中国在内)抛售美元债券都不会对美元利率产生灾难性冲击。
  以上我们解构了美国的汇率政策和金融战略,其核心一是浮动汇率机制,二是美国的汇率政策,即平常不干预,但在“需要时”则动员包括外交政治的所有力量推动汇率变化。其目的只有一个,全球使用的国际货币只为单个货币发行国的利益服务。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相关稿件
· 白承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前景展望 2009-08-12
·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前景展望 2009-08-12
· 中银国际:货币政策应果断做出微调 2009-08-03
· 戴相龙:人民币成国际货币需逾十年 2009-07-10
· 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是现实选择 200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