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上海等5省市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经过去9个月,各地仍在调研、观望。受“越改越少”的认识影响,一些试点地区出现提前退休潮。专家表示,应把公务员的养老保障、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三者统筹考虑。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已经过去270多天,不但5试点省市不约而同遭遇“推进难”现象。这似乎预示着,此项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很可能半途而废。
现行的养老金制度需要变革,这已是社会共识。但是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为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肠梗阻”,问题出在利益博弈不到位上。中央政府基于财政负担考虑力促养老政策的推行,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考量或明或暗地消解中央政策,而事业单位人员基于自身利益受损的现实考虑坚决反对这项制度推行。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实际上都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换句话讲,各利益相关方博弈是自然、合法和公正的。事业养老金改革之所以出现“推进难”,根源在于博弈被后置了。而博弈不该出现政策颁布实施后,而应移到公共政策制定前。惟有建立起充分参与、公开博弈的前置机制,利益的调整和分配才能有效平衡。事业养老金尤其如此。
值得关注的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非第一次遭遇“推行难”,早在1992年,原人事部就曾下发《人事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在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省开始局部试点。与此次出台的政策相似,博弈也是出现在政策实施后,最终以失败告终。
长期以来,我国在出台各项公共政策时,都不同程度地缺乏一种利益博弈的前移机制,从而导致政策实施后,各方利益主体出现了讨价还价、抵制、推诿扯皮等现象,以至于使不少国家政策名存实亡。像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以及个税改革等,都有类似的情形出现。
改革需要勇气和胆识,但也不能像小孩子过家家那样,随意性太强。正确的做法是,敞开胸怀,让大家畅所欲言,让各种利益充分博弈,尽量做到公平正义;而不能匆匆出台一个改革方案,以试探公众的承受底线,倘若公众强烈反对,就收回政策,这不仅会损害国家的公信力,也会影响各项改革的推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