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这次金融危机刚开始的时候,有人说是西方和东方国家之间的消费和储蓄不平衡造成了这次危机。现在,危机结束了,又有人说促成这次危机的是债务国同债权国之间所持现金的不对等,而阻止现金流回债务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亚洲国家接受了亚洲金融风暴的教训,大量储存硬通货以备不测。这反映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长远说来,对一个经济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来说,依靠别人的货币来管理自己的财富是不行的。 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解决世界金融结构不平衡的一个关键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只有人民币国际化了,才能建立一个真实反映经济力量分布的多元货币结构,取代以美元为中心的过时的世界货币体系。他们认为这至少要花30年的时间。国内的专家好像还要悲观一些。 我在美国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国际金融会议,能够面对面地听到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见解。我最深的感受是,所有的西方经济理论都解释不了中国现在的经济现实。中国经济的规模、政府管理同市场经济之间的能动关系、内在的政治稳定、精英选拔的体系、劳动力的充沛、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强调教育的传统、文化的凝聚力、重视和谐的社会底蕴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所产生的动能,远远超出了欧美经济理论的解释能力。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这样的经济实力无疑足以成为一种国际货币的后盾。在人民币背后有统一的政治实体、统一的财政政策、统一的金融体系、统一的货币方针、统一的资本市场,统一的军事力量。就这些条件而言,人民币比欧元有更大的优势。 任何货币在成为国际货币之前,都有一个斗争的过程。如果想要等到别人认定之后再去努力,那么,这一天就永远不会来。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发放债务都是很好的开端。尽管开始时会有困难,人民币确实有它代表的实力,那么,持之以恒,局面会逐步扭转。人民币成不了国际货币,中国经济就永远像是20岁的青年只能穿着10岁孩子的衣服。美元所代表的金融秩序容纳不了中国经济的实力。 有人强调如果没有人民币的交易市场,人民币就不可能国际化。人民币在国内应当至少有在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掉期合约,这样,起码可以在不转换所有权的情况下调剂使用外币的需要,解决黑市换币的问题。不过,在国际上的现实是,如果没有足够的人使用人民币和需要交换人民币,那么,即使有这样的市场,也只会是一个投机市场。所以,首先要在贸易和借贷中推广使用人民币,然后再建立交易市场。 美国有一位专门分析经济和政治趋势的作家,叫扎克利·卡拉贝尔。他在《华尔街日报》就美国的赤字和中国的挑战发表过一篇文章,用美元取代英镑的过程为例子来说明为什么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他指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许多人意识到这个事实,但是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含义。 1946年英国因为财政困难,不得不向美国举债,要求美国借给它一笔50年到期的零利息的50亿美元的贷款。这样的贷款条件在当时相当通行。出乎英国政府的意外,华盛顿拒绝了。英国政府为了避免破产,不得不再同美国谈判,美国政府同意借给英国37亿美元,利息是2%。同时,英国政府必须同意遵守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条约,用美元作为汇率标准,让英镑自由浮动。而且,英国必须结束它的殖民体系,不再向进出印度等殖民地的商品征税。换句话说,美国用37亿美元的贷款,不但从经济上得到了好处,而且结束了大英帝国。以此类推,中国的2万亿的外汇储备显然是国力而不像有的经济学家所说的是累赘。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它可以成为用人民币发行债务的后盾。 中国的大量储备主要来自贸易的顺差,而贸易的顺差主要来自低成本的劳动力。在历史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如果跟不上外汇储备增加的速度,那么,这样的失调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或者过高的汇率。在这方面,中国的情况同靠出口原料的国家的情况有一点不同。 一个国家如果靠出口原料而积累外汇储备,那么,在积累外汇的同时,出口条件本身在逐步下降,因为原料越挖越少。中国在出口商品的同时,劳动力质量、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商业运作水平和国内市场需求都在随之增长。也就是说,出口条件在逐步改善。靠出口原料和商品而积累起来的储备是不是会被通胀和高汇率给销蚀掉,这取决于能否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本国的需求和经济发展能力将这些储备吸收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作中。所谓增加消费,并不只是指花钱买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指资金从无风险的储蓄转入有风险和高回报的投资中。 经济学家在谈到货币国际化时,往往都将具有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作为前提,股市将闲置资金转化为生利资本,将创业者的想象变成消费的现实。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以及30多年的发展经验为消化贸易顺差提供了条件。一个有效的股市是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枢纽。 (作者系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董事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