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与事前外界所料想的一样,三季度增长8.9%,显著高于一季度的6.1%和二季度的7.9%,由此也将今年前三季度经济的总体增速拉升到7.7%,距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设定的保八目标已是近在咫尺。 按目前这种发展态势,四季度中国经济出现9%以上,甚至10%的高增长应当说是完全可能的。显然,保八已再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此时此刻,我们是否依然还清楚到底在追求什么。 如果说去年12月,在整个世界处于风雨飘摇的当口,中央果断地划定8%这条线作为2009年举国上下一致奋斗的目标是必要且及时的话;那么,在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先后步入经济复苏上行通道,在中国经济已逐步回升到潜在增长水平,甚至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领头羊,并不太担心明年经济会比今年更坏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将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系于:最终结果到底是8%,抑或只是7.9%? 当然,无论对于世界上哪个政府来说,信誉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明明说了要保八,但最后关头却没能做到,表面上看,或许有“失信于民”之嫌,会被一部分人视为政策“失败”。但经济管理作为一门艺术,其奥妙恰恰在于,它不像物理或化学实验,其过程和结果并不完全可控,有很多你根本预想不到的变化——譬如说,很多人没想到这场号称“百年一遇”的衰退事实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它来得快,去得也快。 另一方面,经济管理虽然不是科学,却带有某些科学的属性。它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不计成本、倾全国之力去达成一个目标只能是短期为之,更多时候,我们要恢复理性,要认识到资源是稀缺的,要通盘考虑政策的收益和成本,要学会平衡各种长期后果(如增长与通胀)间的矛盾。因此,决策者有理由在坚守“死”的承诺和着眼于未来“活”的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政策目标之间做出一个权衡取舍。毫无疑问,每一个政策目标都有其合理性,但置身于已经变化了的大环境,我们更应强调的是向前看。 因此,不过分执着于保八目标,一是事实上我们已无须过于担心和纠结于此;二是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如调整结构、促进内需、构建社会保障网络等);三是避免由此对地方政府数据造假、为超额完成任务而不惜牺牲环境和社会公正形成负面激励。保八曾经是一道亮丽风景,若能如期抵达,固然值得欣慰;但即便最终擦肩而过,也不必过于抱憾。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数据来看,在辉煌成绩的背后,并没有让人看到经济增长方式的明显变化,而一系列隐患也开始浮出水面,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三季度中国经济的抢眼表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半年银行系统巨额信贷投放作用的迟滞效应,而三季度信贷较之前两个季度已明显减少,加之财政刺激的力度也在边际递减,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有可能后继乏力,届时货币当局恐将陷入两难境地:收紧货币,则经济可能减速;继续放任信贷高增长,则可能加速通胀到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魔咒依旧无法打破。 其次,三季度投资仍保持高速增长,而出口也正在逐步恢复当中;但与此同时,消费却在逐渐失去动力: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而楼市经济的重新火爆不过是在提前预支居民未来的消费力。因此,中国经济调结构的任务远未落实,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最后,中国及周边地区经济的率先复苏,对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能源价格及海运价格也将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而这反过来却会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也就是说,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投入的中国制造业,注定了自经济复苏之日起,便已背负上一个沉重枷锁。此外,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中国出口的强劲反弹还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目前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又有抬头趋势。而中国将以何种努力来回应外部世界关于“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的要求,也是个极其考验政治智慧的难题。 所以值得注意的是,10月21日,也就是国家统计局发布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前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强调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未来几个月宏观调控的重点。
(作者为宏观经济分析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