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发布了《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出多项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方式的举措,其中包括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中小企业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已经超过4000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60%,上缴税收占50%,就业人数占75%。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我国,中小企业属于草根经济,是在经济体制的边缘生长起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初,放松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允许民间创办企业。凭借这点政策空间,依托短缺经济时代独特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顽强地生长起来了。但是我国过去长期按所有制性质来制定法律和政策的管理方式并没有彻底改变,重国营轻民营、重大轻小的管理思路一直存在,中小民营企业的体制环境的发育是先天不足的。在中国经济从短缺经济过渡到过剩经济之后,这种管理体制所滋生的弊端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企业负担重等方面。相对大中型国企来说,中小企业事实上面对的不是同一个市场环境。 不平等市场环境,突出表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今年上半年信贷投放达7.37万亿元,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预计今年全年的贷款可接近10万亿-12万亿元,贷款的增幅将达到
33%-40%。如此巨额的增量信贷投放,应该足以满足所有企业的信贷需求。为什么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呢?盖因为信贷资金并没有成比例地流向中小企业。今年各地“地王”屡现,资产价格逆势上涨,背后的推手是天量的信贷资金。指望目前的银行体系将资金输送给中小企业是不太现实的,中小企业天然缺乏担保能力,是不容易从大银行获得资信的。一方面市场上资金非常充沛,缺少好的投资渠道,以至于流向资产市场,一方面中小企业又面临融资难。之间的矛盾,在于大银行体系之外,缺乏一个愿意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民间的中小银行体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根本上在于建立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体系,这一点恰好是我国目前金融系统的瓶颈。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公平的“国民待遇”。大企业获得大银行的支持无可厚非,但小企业也应该有机会从小银行获得信贷。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滞后,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管理层担心信贷失控引发危机。这个担忧不无道理,但比管理层更关注信贷资金安全的其实是银行自身,只要监管得当,信贷风险是可控的。 这次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贷款公司。这些政策,不能解读为政府对中小企业给予了特殊的政策扶持,事实上去年政府启动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中小企业就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扶持。目前政府开始着力打造针对中小企业开展服务的金融体系,不过是补上了营造平等金融环境这一课。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