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公司不是一笔糊涂的买卖
    2009-08-24    周浩    来源:上海商报

  中国国家投资公司自出生以来,就一直非议不断。近日,中投公司公布了第一份年报,也同样引来了一片质疑声。但在笔者看来,中投公司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但从其诞生及其之后的一系列运作来看,中投公司仍然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众所周知,中投公司的出台,受到了新加坡两大主权财富基金的深刻影响,其中一个是管理着1850亿美元资产的淡马锡公司,另外一个则是连资产数字都无从查实的新加坡政府投资(GIC)公司。对于很多人来说,尽管这两家公司名声震耳,投资回报率颇高,其中淡马锡的年投资复合回报率达到18%,但对于这两间公司的运作以及治理,所知也是甚少。
  新加坡为什么会成立两大主权基金管理公司呢?基本的道理很简单,外汇储备放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赚利息,不如自己掌握主动权,靠有效的公司治理和专业的投资团队来取得更加可观的收益。新加坡和中国一样,居民储蓄率高,外汇储备水平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直线上升,在正常的战略储备之外多出了一大笔外汇来,拿出来投资不失为明智之举。根本上来讲,用余钱来投资,本身无可厚非。至于外汇储备是国民资产,存在政府拿老百姓的钱“乱”投资一说,中国政府也通过财政部发债从央行手中购买外汇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这样的争端。
  那么,主权财富基金能否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和回报率呢?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从各国的主权财富基金运作来说,投资回报率还算是不错,新加坡的两大公司更是如此。诚然,在金融风暴中,淡马锡也蒙受巨亏,但这样的小概率事件的风险仍然是可控的。很多人指出,中投在海外买了一大批没人要的东西,亏损巨大。其实不然,黑石上市前,中投公司能够入股,很多人已经认为是捡了大便宜,毕竟这是一家资产管理水平颇高的公司,其后的亏损也有相当的不可预知因素。投资摩根士丹利,尽管仍然亏损,但相信以时下的情况,以60亿美元的代价控制美国最大一家银行10%的股权,长期价值仍然可期。更何况,投资本身就是一个风险评价的过程,这两笔投资的亏损放在中投的篮子看来,不会超过5%。至于中投的固定收益产品投资,固然是投资了美国国债,但投资管理本身就不是一股脑地把钱全部买成股票,同样地,固定收益产品也可以通过买多卖空来实现更大的收益,中投正在组建的固定资产收益部也就承担着这样的功能。
  其实,关注中投公司,更重要的是关注其公司治理,这通过其发布的第一份年报就可看出一些端倪。坦率地说,这份没有审计的年报并不让人满意,但将近50页的年报其实仍然介绍了公司的结构、管理层、决策程序、基本的财务信息等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中投公司这份年报其实是“意料外”的——即使中投不公布任何信息也是正常的,其实世界上有大多数主权财富基金都是惜字如金。通过这份年报以及中投正常的新闻发布,我们能够知道是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这总比要从BP口中得知外管局对其进行了一笔投资,要好得多。对于主权财富基金的治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门发布了一套“圣地亚哥原则”,但从执行状况来看,世界上的大多数主权基金都是不及格的,这背后固然有政治因素,从保护投资人和被投资人以及避免市场波动的角度来说,主权基金相对神秘,也有其客观原因。

(作者系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政策硕士)

  相关稿件
· 中投公司大可不必沾沾自喜 2009-08-11
· 中投帮大摩向政府赎身风险很大 2009-06-12
· 中投再次出海胜算几何 2009-06-04
· 中投再度出击 2009-05-21
· 楼继伟:中投将积极考虑开展投资 200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