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多个城市上调水价,外资水务企业被认为是涨价的操纵者,并被指垄断了中国水务市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员及有关专家正就水价在部分城市调研。(8月23日《济南日报》)
外资水务抢占中国市场这是事实,外资投资水务是为了赚钱也是必须承认的。但是水涨价是不是外资水务企业操纵的,这要看市场化的外资企业有没有这个能力。据媒体公开报道,在华主要外资企业目前所有签约项目的供水总能力不到全国供水总能力的10%,排名第一的威立雅水务实际市场占有率不到3%。这也看出,外资企业以不到10%的市场份额,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确实不易。
那为何在官方的回应中,外资企业成水涨价的“替罪羊”?自从政府在水务领域实行特许经营之后,政府部门从之前的建设主体转变为责任主体。这一过程中,尽管效率提高了,可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却失责了。如今问题一出,有关部门习惯的做法就是为失误寻找“合理”的台阶,以此转移问题的焦点,制造新的矛盾来掩盖旧的问题。 因监管失责带来的另一个恶果就是原本属于公益的水务,成了私营企业赚钱牟利的工具。据中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专家徐宗威认为,城市供水项目政府在交给民营企业或者社会企业去经营时转让价格过高,带来了涨价的压力,所以亏损的企业自然通过涨价的手段弥补自己的损失。本应市场化的水务能给社会和企业一个双赢的结果,但是政府借此机会以出卖这些公共资源来获取利益,这使得水彻底成为了水权交易之下的一种商品。 市场化中水自然是商品,但是水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产品,它作为公共资源的公益属性先于作为经济学概念的商品而存在。同样水的公益性使得水涨价归属于民生问题,既是民生问题,完全市场化的价格杠杆是调节不了的。但这不是说水就不能涨价,但是它的涨价必须建立在属性回归公益性的前提之上,通过公开透明的听证和权威的民意调查,确定是否涨价以及涨价的幅度。 保护公益性的只能是政府,保护公共利益的也只能是政府。可现实的问题在于,拿“外资操纵”作为水涨价幌子的政府,有无魄力,打破部门利益让水务回归公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