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钢事件注定将作为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案例载入史册。 若就事论事,殴人致死的行为是不能容许的。任何人,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利益诉求,都没有打死人的权利。同时,此次通钢改制由吉林省有关政府部门直接领导和实施,事情搞到这个地步,显然是有关部门和领导的严重失职。 迄今为止,全国各地经历了产权重组的国有企业成千上万,从未有过如此暴虐的事件;而建龙集团参与国企改制也已非首次,也没遇到过如此无理性的抵制。通钢事件的发生有其特殊性和偶然性,并非国企改制的必然现象,将通钢事件说成是国企改制中的必然现象是毫无根据的。但也应看到,通钢事件引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话题,需要冷静地加以梳理和思考,以警醒全国。 第一,国有企业是否应实施民营化改制。如果说,过去关于国企低效率的证明还要靠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来支持的话,现在要想证明国企的低效率,仅凭生活常识即已足够。国企领导都是官员,当今中国,政府官员腐败累禁不绝,国企领导人怎能独善其身?其实,对于有些国企中领导人的专断、腐败、渎职,国有企业的内部成员比谁都清楚。这样的企业要想变成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只有靠产权改革。近十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早已证明,什么地区的国企改制进展顺利,什么地区的经济就发展得快,社会也相对较安定。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国有经济比重高,国企改制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东北经济增长潜能的发挥。这也是东北各地政府至今面对重重阻力仍要坚持国企改制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企改制中如何维护职工权益。在国企改制中,职工是一个弱势群体,往往成为改制中的输家。但是,国企职工在国企改制中的权益得失较为复杂,不可仅凭保护弱势群体的理念一概而论。首先,传统国企中职工享有的“铁饭碗”和“大锅饭”必须破除,因为这套体制是国企低效率、缺活力的主要根源之一。但是,原来国企向职工提供的基本社会保障却不应破除,这是国企职工应享有的权益。因此,国企改制过程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将原来依附于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转为企业外的社会化保障体系。这是一项艰难、复杂的体制创新任务,它涉及利益、观念、体制、文化等多种因素,需慎之又慎。为此,有必要让职工全程参与和了解企业的重组过程,任何简单化、理想化的操作都会葬送改革本身。此次通钢事件可谓这方面的一次重大教训。 第三,企业并购需有周密的战略设计。不同类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历来是一项高难度和高风险的作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传统和文化,两相整合,必有摩擦。如何化解矛盾,有效融合,需要艺术性的创造。而建龙此番在通钢的表现实不敢恭维。中国的许多民营企业家多轻视理性思维,喜好走上层路线,以为只要能摆平官员,其余利益相关方就都不在话下了。这种行为方式虽有其必然的社会渊源,若执此一端,不及其余,则将自食苦果。此次建龙在通钢损兵折将,对其企业形象的负面影响既深且远,其它企业不得不察。 第四,社会舆论如何把握国企改制中的矛盾和问题。现实中的国企改制绝非理想化的完美过程,其间充满着矛盾、冲突和问题,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抗议。对于这类复杂的社会现象,媒体舆论需秉持理性和冷静,切忌情绪化、简单化和泛道德化的报道和评论。国企改制涉及复杂的权利、责任重组,它需要制度创新和利益协调上的专业智慧。国企改制中的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应得到尊重,不允许有任何利益方“一股独大”。成功的改制只能出自各相关利益者间的合作和妥协。媒体舆论应颂扬相关各方的合作和妥协,劝诫任何一方的强制和高压。情绪化和泛道德化的舆论导向只会模糊事物本质,误导公众认识,妨碍社会转型。(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