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资指导线从1997年出台至今,还未如今年这般吸引大家的眼球。除了广东的高调亮相之外,山西、青海、云南、吉林、湖南、陕西、上海等省市均下调工资指导线,其中青海、云南基准线比去年下调4%。一方面是经济复苏利好,另一方面却是工资指导线“集体下调”。涨跌互现的背后,让人越发看不明白。(8月10日《中国经济周刊》)
工资指导线,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来说,是一个利益兜底儿的底线。房价在涨,水价、天然气在涨,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山雨欲来,在涨声一片中,工资指导线反其道而行之地“集体下调”,必将直接影响到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我们要问的是:企业工人的工资被“指导”着下调了,管理层的工资也跟着下调吗?垄断企业的工资也跟着“指导线”下调吗?公务员的工资也跟着“指导线”下调吗?如果是,那同舟共济尚可接受。如果不,那为什么所有的问题,都要让本来工资就最低的人来扛?拿软柿子开刀,这说明,弱者的话语权还相当弱,不能与资本和公权力形成有效的博弈。当危机来临,弱者的利益优先可能成为筹码,成为牺牲品。由于话语权的贫困,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选择。拿弱者开刀,也是最简单、最便捷、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方法。 笔者认为,公共政策理应最大程度地顾及弱者利益。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所发生的,不是这种审慎和小心,而是随意和轻佻。比如,当前正在酝酿的水、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的涨价,首先考虑的就不是弱者的承受力,而是垄断利益的高低。仔细算一算垄断暴利,哪一种资源性的涨价真的已经到了万不得已、非涨不可的地步了?可为什么还要涨?说白了,完全是因为维持垄断暴利的需要。工资指导线下调,谁又敢说真的已经到了万不得已、非调不可的地步了?谁又敢坦荡荡地承认,这真的不是挑软柿子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