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是第一次风险警示
    2009-08-04    作者:马红漫    来源:东方早报

  中国建筑的上市果然引发了市场的剧烈震荡,而其后的强劲反弹走势也预示着,这次震荡或许只是第一次风险警示而已。

  周三市场的震荡以中国建筑上市交易为标志,但却是以货币政策调整为由头,市场的利空传闻都集中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被限制等方面。货币政策的变化,及其所引发的资金供给担忧,的确是下半年股票市场所面临的最大压力。究其原因,支撑本轮市场上涨的三个基石中——即经济复苏预期、利好政策支持和流动性宽松,前两大因素都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经济复苏态势基本确立后,结构性的保增长政策将会成为主导;同时,对于融资功能已经得到恢复的A股市场,已经不可能再期望实质性利好政策的出台。正因此,唯有流动性充裕才会成为支持当下行情的唯一基石。
  之所以说周三的震荡只是第一次风险警示,主要基于两点:其一,当下的市场投资心态正处于渐次狂热的阶段,而市场顶部只有在全部狂热后才可能形成,行情不惧任何风险的上攻是走向狂热的必然过程;其二,历史上的顶部区域鲜见有倒“V”形态,而是需要在一个指数区域的盘整震荡,因此,一日之暴跌往往会迎来反弹,而不会是确认顶部。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关注的仍然是基本面的变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调整状况。央行周五首次对“坚定不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了重新阐述,明确提及要对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这一表述应该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事实上,如果以动态微调为基准来判断未来货币政策的话,那么被周三视为利空的一些传闻,极有可能逐步变为现实。笔者判断,未来的货币政策在实际取向上必然是趋于收紧,可以预期的政策包括:公开市场上的正回购规模加大、定向票据惩罚放贷冲动、严查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存贷款利率上调。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中国建筑。时下,尽管多头明显占据着市场的主力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估值压力会随之消亡。在所有板块都已经开始透支业绩时,目前最能够持续讲故事的要素就是通货膨胀预期。然而,通胀目前还只是一个概念,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存在明显的争议,这一点与2007年的行情完全不同。彼时的通胀是现实状况,市场需求也是真实存在,而当下被爆炒的原油与铜价,其实际库存并没有减少,对这一点投资者必须要警惕。
  换言之,如果市场需要一个最后狂热的机会与理由,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6124点见顶前的行情。在2007年10月,市场最后疯狂的主导者是刚刚上市的大盘股,包括中国神华和建设银行,它们在推高估值的同时也推高了市场对中石油的预期,并以后者的暴跌彻底结束了牛市行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盘股的巨大号召力,以及新发公司上涨压力较小的特点。由此可见,市场最后的狂热需要一个标志性的大盘公司及其疯狂表现的股价,这个公司或许是本周的“罪魁祸首”中国建筑,或许是即将发行上市交易的光大证券。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