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下调且慢叫好 油价会越来越像房价
    2009-07-29    吴琼    来源:腾讯

  终于等到成品油税费改革以后的第二次油价下调。7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自7月29日零时起下调汽油和柴油等成品油价格,每吨均下调220元,相当于汽油每升降低0.16元,柴油每升降低0.19元。
  消息一出,不少朋友开始叫,买车的哥们赶紧了!难道油价变化就是为了买车?当然不是,不过油价短期内下调,对买车可能有那么一点点地提振作用。
  如果抛开短期车市来看,我不得不泼冷水,未来咱们只能慢慢习惯油价频繁的调整。而且在涨跌间,油价最终会越来越高。如果想用油价涨跌调节车市,或者油价高低决定买车与否。说白了,油价未来就和房价一个样。你不买车,等着油跌下来,且等着吧。每次楼市先涨一大段(可能涨上个100%),然后整理回落个20%,过一阵再接着涨。

  油价快涨慢跌 别呆等低价油

  且别慢乐观,看看前几个月国内油价表现就知道了。

  第一,我初步统计了一下,成品油税费改革后,油价是二跌三涨,涨的次数比跌的次数多。(如有遗漏,敬请提醒)

  两跌:
  2009年7月28日7月29日零时起汽、柴油价格每吨均降低220元;
  2009年1月14日1月15日零时起汽油价格每吨降低140元;柴油价格每吨降低160元

  三涨:
  2009年5月31日6月1日零时起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400元;
  6月30日凌晨起上调600元每吨,调整后的汽柴油供应价格分别为每吨6730元和5990元,其他成品油价格相应调整。
  2009年3月24日3月25日零时起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

  第二,我们看看油价涨了多少?
  先看明面上涨了多少?
  费改税前,2008年底、2009年初,上海市90号汽油(Ⅱ)为 6350元/吨、 0号柴油为5730元/吨。再瞧瞧,7月29日(还是降价后的油价)上海市90号汽油(Ⅱ)为7280元/吨、 0号柴油为6530元/吨。
  如果不考虑到费改税这一块,油价的涨幅并不少。尤其是在现在全球经济并不景气时,涨得确定不是特别能令人接受。
  再看,相对油价涨了多少?
  我记得2008年12月国家主管部门的人曾对外称,当时评判的基准油价为83美元/桶。如果回头看看现在的油价,周二美国原油期货约每桶68美元。(换而言之,油价体系考评标准跌了18%,但国内油价涨了14%)
  千万不要拿2008年底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2月原油期货电子盘价来说事。我记得费改税时,相关部门的意图就是不完全和国际市场接轨。为什么?就是考虑到那帮笨国企在140多美元时买了海外的高价油,亏损太大,需要有钱的出钱来平衡一下。不然,以那时38.30元/桶的国际油价,哪能定出一个“93号汽油5.1元/升,97号汽油5.43元/升”的价格来。
  现在回过头想想,我们不能怪成品油调价机制不对,(按照《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只能怪这个底价定得太高。
  虽然说,《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设了一个隐形的顶,即当国际油价低于每桶8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将以国际油价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确定。当国际油价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若国际油价重新冲上每桶130美元高位或以上,根据办法,成品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但是这一切,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油价的涨幅呢?
  不相信!我们等油价涨到100美元或者80美元上方时就知道了!

  油价跌了 车市会涨吗?

  还是那句老话,油价未来和车市的相关性会越来越低。主管部门不会因为车市好坏而调整油价,不是只有车吃油,飞机、化工企业等都指着油呢?
  油价跌了,车市会涨吗?这是昨天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或者有人更直接,汽车股会涨吗?
  我个人认为,车市9月变好是必然的。基本上笨蛋都知道,每年9月后又是一个中国车市高点,秋天的车市通常都会比夏天的车市好。这其实不是车,多数行业都是这样。金九银十。
  汽车公司或者说乘用车企业今年最痛苦的,不是卖车,而是没车卖。多数企业看得太空了,即使最乐观的企业也没想到会这样乐观(和股市一样,1600点时有人看到800点,谁能想到会涨到3000点以上?)
  车市涨不涨,能涨多久,取决于经济形势,也取决于老百姓的钱是不是多了。如果大家都像上海通用一样,发发双薪,买车的人会越来越多。
   盼望车市涨,不如盼望发双薪!

  相关稿件
· 国际油价反弹 难阻国内油价下调预期 2009-07-27
·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油价下调答记者问 2009-01-16
· 油价下调的眼前利好与未来忧虑 2008-12-19
· 国际油价下调难言经济转暖 2008-07-31
· 油价下调能否形成“多米诺效应” 200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