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矛盾更加突出。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计划,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扭转经济增速下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清醒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存在着什么体制性的矛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
1.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某些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的矛盾。以资源环境为例,过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就是资源要素的行政控制和价格扭曲。在我们价格改革滞后的同时,现行资源税负过低,而且征税范围过小,也是低成本投资扩张的重要原因。我们一些资源型企业到海外上市,由于我们的税负很低,结果污染留在我们这儿了,海外的投资者得到好处。因此,加快资源价格的改革,是当前的一个重要机遇。
2.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矛盾。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由生存型阶段转入发展型阶段。突出反映在城乡居民的发展型消费支出明显超过生产型消费支出比例。这几年在城乡家庭消费支出中,生存型消费(食品、衣服)的比重约占40.9%,而发展型消费(居住、交通、通讯、教育、医疗、旅游等)比重已经达到50%以上。根据这样一个结构性的变化,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提升信心,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制度保障。
3.就是政府作用的发挥与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滞后的矛盾。扩大消费需求与经济建设型政府之间的矛盾亟须解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依赖于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近年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总体上来看,政府仍然是经济建设型的运作模式,中央和地方在公共服务上还没有严格的职责划分,财政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比重还不高,地方政府的注意力仍然在提高经济总量上。这样很难建立一个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为扩大消费需求奠定制度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严重挑战,也为改革提供重大机遇:
(1)过去没有暴露的问题在危机冲击下暴露出来了,可以唤起我们对这些问题认识深化,有利于我们促进改革,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2)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3)有可能是一次冲破利益集团的重要战略机遇。 (4)有可能为我国调整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外交提供战略机遇。
二、努力做到“四个避免”,确保经济健康平稳增长
1.避免投资加快了,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仍然很低。我们现在投资率是42%,消费占GDP的比重大概是35.8%,可以说投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消费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1997年我国消费在GDP当中的比重为45.2%,到了2007年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仅为48.8%,扣掉其中的政府消费后,居民消费比重只占35.8%。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现在广大农民有消费欲望,比如说现在我们家电下乡,很受农民欢迎。但是,总体上来说,农民还是缺钱,所以消费远远跟不上去。我们过去粮食价格过低了,但是光靠提高粮食价格不行,还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怎么增加呢?农民有承包的土地,有住房,有宅基地,这些都是他的资产,但是这些资产不能成为资本,不能流动,农民的资产不能抵押就不能变资本。所以,农民不能增加财产性收入。只有增加了财产性收入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2.避免政府投资增加很快,但是民间投资拉动不起来。在国务院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中,政府投资只占1.18万亿元,其他要靠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但是现在民间的投资没有像政府投资那么热,还在观望。在银行信贷方面,几乎所有的银行都争着给大企业放贷,而情况往往是大企业不差钱,中小型企业却资金困难。因为中小型企业他第一没有担保,第二风险比较大,成本比较高,所以,银行都想往大企业贷款。比如民生银行是靠民间资本逐渐成长起来的银行,但他今年贷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只有3%。我们国家虽然重视中小企业,但是,一到下面去就不行了。所以,如果中小型企业得不到贷款,他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而目前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仅靠国有大企业是解决不了的。所以,民间投资如果带动不起来,中小企业发展不起来,就业问题很难解决。
3.要避免进一步扩大生产过剩。我们本来有生产能力过剩的,前些年因为国际市场需求大,我们依靠出口消化,现在国际市场不行了,所以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因出口受阻而凸显出来了。我们去年10月份提出来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很快又提出来十个产业振兴规划。一般的振兴规划提出来起码要半年或者一年,这次非常快。现在再加上我们十个产业振兴的规划,更需要我们警惕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比如,我们汽车年产量已经达到1200万辆,而需求是900万辆。那政府再上百亿的投资投进去,而且要求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那就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产能,进一步生产过剩了。所以,政府的钱要用来进行技术革新和结构调整,而不是扩大产能。再如,水泥行业投资过热和总量过剩的情况值得注意。今年四月份当月完成投资129.17亿元,同比增长65.1%,单月产量创历史最高。目前,国内水泥总产能达到17亿吨,而市场需求大约14亿吨,有3亿吨的富余能力。
4.要避免旧体制的复归。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采取了一些国有化的措施,所以就有人说美国也在搞社会主义了,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过去老的概念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就是国有化,所以要“国进民退”。这次金融危机以后,加强了政府的监管,政府的干预,必要的时候也是应该的。但是,过多的干预就影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用政府替代市场,那是不行的。还是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另外,政府的投入,目前虽然也很需要,但要有退出的机制,待情况好转以后,要逐步退出来,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三、抓住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深化改革
1.加快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激发市场投资活力。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市场与社会的积极性,形成化解危机的合力,政府投资应优先考虑能够拉动社会投资的项目;在企业重组中,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以加大公共服务投资为契机,放宽基本公共服务投资的准入限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问责制;以决策、执行、监督严格分开为重点,实质性推进大部制改革,重在实现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
2.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把打破行政垄断作为反垄断的重点,在重点行业实现反垄断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加快推进铁路体制改革,深化民航改革,积极推进邮政开放进程;加快推进结构重组,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破除各类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壁垒,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相关政策,带动社会投资;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扩大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特许经营范围。
3.尽快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弹性良好、竞争充分与监管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切实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代内与代际公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尽快启动环境产权改革,刺激环保投资,把环保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4.进一步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推动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短期重在采取应急措施,中长期重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尽快完善对民营经济的财税支持体系,改革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减轻税收负担,加大财政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鼓励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完善健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大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5.加快推进民生领域改革,防止经济压力与社会问题双向传导和相互强化。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防止经济波动对城乡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过度冲击,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力度;加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专项救助和失业救济等基本社会保障力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政策出台应注重公正性,强化公众参与,注重稳定社会预期;政府要树立稳定新思维,正确看待和处理因利益关系失衡而出现的群体性事件,使用调整利益关系的方式来解决,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化水平。
6.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金融体制。要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调整;发挥财政支出作用,引导创业投资;利用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高新技术扩大投资;建立国家与国有企业正常的利益分配机制,尽快向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收取资源使用租金,建立常态化的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分红机制;以发行地方债为突破口,培育地方稳定财源,发挥地方政府在稳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把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加大贷款下浮幅度,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在创新中加快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鼓励金融创新进程,支持民间金融合法合规发展。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一定能够克服当前的困难,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