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一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父母把好吃的都给了大儿子,然后对二儿子说,这个家要维持下去,就全靠你了。显然,要想中小企业承担起大任,但不向他们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这种离奇的思维注定难有美好的结局。 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一组数据。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乃醒是“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课题组负责人。陈乃醒说,此次调研他们从去年年底开始,进行了半年时间。社科院报告显示,目前中小企业在金融风暴冲击下40%已经倒闭,另外还有40%正在生死边缘挣扎,要想走出生死一线,中小企业必须得到巨大的支持。(6月29日《央视》) 毋庸讳言,一些中小企业在市场大潮中跌宕起伏甚至被“淹死”,也许本应是一种常态。但当经济寒潮来袭之际,有如此大面积的中小企业岌岌可危乃至死于非命,则委实太不正常了。 中小企业一旦濒临“覆没”,所潜伏的危机着实不容小觑。不妨以一组数据说明: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中国75%的城市就业,创造了中国60%的GDP和出口。显然,如果中小企业继续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对扩大就业来说必将是难以逾越的灾难。 中小企业为何生存状态如此恶劣?一方面固然是金融危机的殃及,另一方面则与“贷款难”、“融资难”息息相关。抵御金融危机的最好盔甲就是贷款和融资,不如此便不能强身健体,抗击来势汹汹的危机。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当前这个关口,中小企业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资金支持,比之以往反而贷款更难,融资也更不易。日前,《瞭望》的报道揭示了这一现实———今年一季度的贷款新增数量史无前例,超过全年5万亿新增贷款额度的六成,即3万多亿人民币将投放进市场,但是,一季度贷款结构中,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为主的短期贷款仅占25%,且2月比1月锐减3000亿元。这说明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陷入困境的情况下,而银行48万亿存款资金绝大多数仍与中小企业发展无缘。 有了这种尴尬的贷款现实,中小企业发展不陷入困局甚至走向深渊才怪。 其实,面对中小企业的困境,政府职能部门和学界乃至坊间不是没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尽管坊间和学界一次又一次呼吁,现实却没有真正得到改观,原因出在哪里? 其一,这首先与固有的投资思路有关。一些政府部门固执坚持着国进民退的思维,大把资金向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倾斜,对民营企业缺乏应有的重视,有时甚至是压制。比如,并不真正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传统的垄断行业,也不向他们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其二,也与银行业嫌贫爱富、害怕担责有关。诚然,银行在放贷时不会不考虑风险,而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一旦跌倒,银行往往会血本无归。但问题是,银行贷款越是对中小企业苛刻,中小企业就越步履艰难,难以增强势力,最后也必然殃及银行业。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拯救中小企业都迫在眉睫,否则一边想着中小企业发挥效力,另一方面却对他们不予扶持,结果自然不容乐观。专栏作家吴晓波有一个精辟的比喻———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要走出本轮经济危机,首先必须靠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大型国企来发挥作用,而要让“热”起来的经济持续下去,就必须依靠社会消费和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这种两段论让人想起一个比喻:好比一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父母把好吃的都给了大儿子,然后对二儿子说,这个家要维持下去,就全靠你了。显然,要想中小企业承担起大任,但不向他们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这种离奇的思维注定难有美好的结局。 拯救中小企业于水火之中,是时候了,别再等那四成中小企业走向死亡才幡然醒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