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季度,各界关于中国经济复苏前景的判断明显乐观了不少,国家统计局甚至预计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长将达到8%。但是,与这种乐观指标稍显背离的是,中小企业的状况不仅没有随着危机的触底而有明显好转,甚至有恶化迹象。最近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40%的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这个数字,也得到了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的侧面印证,他表示,尽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目前仍有30%的中小企业处于亏损或者严重亏损状态。
就认识层面而言,“官、产、学”各界对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都是到位的。无论是保增长,还是保就业,真正的着力点应该在中小企业,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劳动力大国,没有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显然是一句空话。 中央层面的政策对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到位的,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特别提出要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九条”中,亦直面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提出贷款要向中小企业倾斜等等。然而,政策的执行效果显然很不尽如人意。回顾中央频出组合拳的这半年,不仅中小企业“常规”的融资难题没有解决,上半年投放的信贷总额估计超过创纪录的6.5万亿元,据业界估计,有20%流向了股市,一部分流向了楼市,绝大部分流向了承担政府投资项目的国有大企业,在这个难得的信贷放水的年代,中小企业得到的资金只有不到10%。而公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中,有的省份贷款余额增加为零,有的增加额是负数。在引人注目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虽然没有说明振兴的是大企业,但就政策的扶持措施看,“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基本就是扶持大企业继续做大,兼并重组和进行产业升级的一个计划;而之后中央投入的200亿元技改项目,绝大多数仍然流向了大企业。 这意味着,前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没有成为中小企业一举突破生存困局的机会,反而因为巨额公共投资的投放,对中小企业在金融、财政等资源的分享上形成了更大的“挤出效应”,中央企业获得了绝大部分的项目和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再一次经历了政策盛宴下“失去的半年”。事实证明,没有中小企业的真正复苏,对于中国经济目前任何的乐观都很难获得微观层面的支持。目前,尽管很多指标的确在好转,但这和财政资源和信贷资源的大投入不无关系,宏观经济事实上冷热不均,一面是公共投资的火焰,一面是中小企业和民间投资未见好转的海水。在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小企业的处境没有明显改变之前,轻言经济复苏真的没有任何意义。笔者认为,如果说以什么标志来判断经济是否好转,最重要的指标绝对不是GDP是否达到“保8”的目标,而是中小企业是否真正告别了寒冬,民间投资真正被撬动。 我们认为,金融危机一方面给中国的中小企业造成了严重创伤,但同时也给我们彻底地全方位思考破解之道提供了契机。在上半年宏观政策完成“救急”,维稳的阶段性目标之后,应急性的政策目标应该告一段落,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到结构调整上来,特别是,鉴于中小企业依然面临的严峻态势,应该痛下决心出台系统的扶植中小企业的政策,改变过去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零散和急就章的做法,而是在金融、财政、税收、产业政策和投资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式的改变中小企业公共政策的制度残缺和扭曲。 我们建议下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一定要制定出专门的启动民间投资和扶持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在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上面。鉴于中小企业面临的严峻态势,应当下决心在近期对中小企业的所得税大幅减免或缓交,进一步探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制度之道,在“十大产业规划”里制定专门的扶持中小企业的条款,在信贷资源上,更加下决心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贷额度,在技术升级、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以及政府采购等方面大力度向中小企业倾斜。唯有如此,才能为中国经济真正的复苏和结构调整奠定一个以中小企业的强盛为标志的微观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