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市场急涨阻挡经济复苏脚步
    2009-06-11    陆志明    来源:上海证券报
    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今年以来下行速度放缓的信息,不仅使世界各国经济决策层有所放松,同时也触发全球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的恢复性反弹。 各国证券市场与大宗商品市场繁荣,可以看成是经济“止跌反涨”的一个重要信号,但事实上,上述两者与当前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不无瓜葛。
  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源于此前各国政府救市资金的过度运用,或者相应救市资金未能被实体经济充分吸收而有所外溢。换言之,因实体经济仍处于衰退阶段,实际所需的资金规模甚至要小于正常时期的规模,而政府援助带来的资金出现过剩,为寻求合理的保值增值途径,遂选择进入证券市场与大宗商品市场。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上周以强硬得令人惊讶的措辞,批评了全球各大央行,称他们“大印钞票”的货币政策可能加剧、而非缓解经济危机。虽然其言论可能过于偏激,但是却道出了深为各国政府央行所担忧的话题——经济救援时期不择手段的投放流动性所带来的政府财政赤字与通胀压力隐忧,正在随着经济逐渐好转而显现。为此,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已表示,美国必须开始致力消除巨额预算赤字,否则最终将侵蚀投资者信心,长远损害美国经济前景。
  目前来看,流动性过剩已成证券市场与大宗商品市场不断被推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这将给未来经济复苏带来诸多隐忧。其一,流动性过剩与证券商品市场的相互推动将吸引更多的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而转入上述两大市场。也即证券与商品市场投资的高收益性“挤出”了实业投资。如果在经济由跌转涨时期,实体经济不能得到足够的资金供给的话,那么经济复苏的前景无疑将大打折扣。
  其二,如果说证券市场繁荣会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好的IPO、增资发行的机遇,从而降低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成本的话,那么大宗商品市场的持续增长则只会增加实体经济的复苏成本。即便是处于经济正常运转时期,原油、矿产品与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的持续上涨都会带来上游成本的急剧增加,进而导致普遍性的价格上涨与需求萎缩,甚至可能导致失业增加与经济衰退。
  而对于目前仍处于衰退速度放缓,实质经济依然处于衰退程度加深时期的世界经济来说,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在短短2月之内大幅上涨,实际上是个巨大的危险信号。原本稍见复苏曙光的实体经济,在上游成本压力骤增的情况下,极可能再度陷入利润空间收窄,企业经营难以为继的困境。这一点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经济决策层的高度关注。
  此外,由于实际上经济仍处于衰退中后期,客观上对大宗商品市场的需求并不如预期中的那么强烈。目前市场的大幅上扬更多的是基于对未来最为理想的预期,如原油市场上多数预期中国、美国等国家率先复苏将产生大量的市场需求。而实际上世界各国在前期低位时期已经囤积了大量储备,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上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290万桶,至近3.66亿桶,远高于历年同期平均水平。而经历了2007年以前国际原油市场的巨幅上涨冲击之后,各国大力发展各类清洁可再生能源,对国际原油的依赖程度预期将会不断下调,美国能源部公布,近期汽油日需求量减少50万桶以上,降幅5.4%,石油需求量已降至10年来最低水平。而中国更是着重为未来国内煤炭市场提供能源保障。
  因而,一旦大宗商品市场意识到前期快速的上涨难以持续,或者经济基本面因通胀压力而面临反复,极可能出现大幅震荡,虽然这不会造成新的次贷危机,但在世界经济即将复苏的敏感时期,大宗商品市场出现这样的动荡,必然会产生众多的负面效应,如资金链断裂带来经济恢复困难等等。
  虽由部分国内外金融市场人士认为目前已进入了牛市初期,但是客观来说,经济基本面喜忧参半,经济数据扑朔迷离,如美国个人收入虽然意外小幅上涨,但是失业率却迭创新高,新房建设数据上涨,但是放贷利率仍处极低位,全美绝大多数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下滑状态。经济是否能够彻底止跌反涨关键在于:此前政府的救援是否能够转化为经济体自身重启的动力。如果此时全球化的流动性过剩与大宗商品市场的飙涨,造成实体经济的通胀压力加剧、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收窄,那么未来的经济复苏将会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作者系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
  相关稿件
· 复苏之道 2009-06-11
· 通胀可能抢在经济复苏前 2009-06-11
· CPI负值不代表通缩 V形复苏过于乐观 2009-06-11
· 铝市复苏言之尚早 2009-06-11
· 油价回升过快或可影响经济复苏 200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