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税“针剂”难治出口“外虚”
    2009-06-09    孙维晨    来源:人民网

    6月8日,中国财政部官网挂出以“财税[2009]88号”命名的文件,经国务院批准,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出口退税率上调涉及中国的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共计2600余个10个税号商品,预计将增加退税资金约252亿元。这是2009年第三次调整出口退税,也是自2008年8月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出口低迷,第七次提高出口退税率。

    应急“外虚”掣肘

  与前6次相比,本次退税涉及面更广,力度更大。有媒体认为,“本次其核心原则是确保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保持不变。”
  源自中国海关总署的近期阶段性统计显示,前4个月,我国外贸出口3374.2亿美元,同比下降20.5%;出口价格总体下跌2.9%,扣除价格因素后,出口数量下降18.1%。
  早在6月3日,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就曾表示,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负增长已成定局,下半年的形势也不乐观。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推测,今年全年我国外贸出口降幅可能下降10%,进口下降5%,对GDP的负影响达到1.5个点至1.7个点。
  在上述悲观基调中,本次调整出口退税作用几何?这个问题着实不易回答。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告诉记者:“本次上调出口退税是刺激经济‘一揽子’政策中的一部分,服务于宏观调控的总体需要。犹如一盘棋中的一步棋一样,现在还不好判断到底有多大效用,但正面效应为主应是可以肯定的。”

  市场比利润重要

  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出口退税,体现了中国政府稳定外需重振经济的坚实基调。不过,一些来自基本面的声音却已让人看出尴尬。
  “外贸的困境是需求主导的,而不是供给主导。”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如此置评。因为,受惠于退税利益的是拥有订单、拥有市场的企业。“退税针剂”不会对“外虚”起到治本效果。“所以应该说调整出口退税是稳定了有市场的出口。”保市场,而不是保护利润,是这位券商经济学家的观点。
  一位远在沈阳,从事综合外贸为主的经销商告诉记者,出口退税的确能给公司带来好处。但是由于欧美市场尚未恢复活力,他的商品只能在价格上“火拼”东南亚对手,从而保护市场份额。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也同样认为:“并非担忧,而是事实。”因为连续的出口退税并不能直接刺激国外市场。“外国经济没起色,他们一样不会购买商品。”
  不过,这样的困扰似乎不应具有普遍意义。上述财政科学研究者贾康认为,这种分析不准确。“因为交易中的博弈并非单边,而是双边和多边博弈。买卖的环境一般并非一对一,谁能成交主要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如果企业让利之后能够完成交易,那么他就竞争到了市场份额和维护了生产经营的可持续状态。”

  退税尺度体现平衡

  在这样的抱怨中,所谓“出口全退税”的声音开始高涨。面对“全征全退”的争执,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关键是寻求平衡。”他认为,一方面是企业应对外需疲软,希望实行出口全退税。而税务部门面临税收压力,便期望不会为此失去过多的税源。“我认为,本次调整是双方平衡的表现,也是综合考虑的结果。”
  面对“外虚”依旧,以王建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由于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速较快,工人工资水平不断增加,这加大了与东南亚的竞争压力。所以在此情况下,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出口企业总是依赖国家政策的生存道路并非长久之策。

  相关稿件
· 上调出口退税率谨防双刃效应 2009-06-09
· 我国再次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 2009-06-09
· 出口全退税政策宜尽早推出 2009-06-08
· 专家表示:未来出口退税等政策应适可而止 2009-05-18
· 外贸企业患上“退税依赖症” 200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