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统计显示,截至5月13日格林尼治时间上午6时,33个国家正式报告了5728例甲型流感感染病例。继四川确诊一例后,山东昨日确诊了中国内地的第二例。这名年轻男子从加拿大抵达北京,后坐火车至济南。有关部门现仍在排查密切接触者。卫生部出台《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要求医院划出独立的区域,用来设置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室。 从传播路径来看,内地目前发现的两例甲型流感都属于输入性个案。他们从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入境,然后在国内大城市停留,在飞机或火车上自觉不适而主动向当地疾控部门申报。防控环节接收到紧急讯息后,启动联防联控的动员网络,凡是涉及到的省市则紧盯病患使用交通工具流转的全程,具体的甲流应对机构分工合作,查找流入本地的密切接触人群,采取隔离措施。 在甲型流感病毒机理不明,甚至处于潜伏期也不一定有症状出现的情况下,这种联防联控的手段显出效用。它对于及早发现病例、及早治疗、控制可能的传播范围等都有优势。乃至在国家间旅行无法避免、输入性传播不可避免的态势下,联防联控网被寄予厚望。从中国惊现首个感染病例开始,在整体上仍属被动防御的情形下,地区间的协调防控愈发显得重要。 不过,事实也提醒责任部门,这个网络既是有效的,也可能是脆弱的。联合防控要求每个环节、每个参与单位都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一旦哪个环节耽搁或懈怠,就会埋下不可预料的隐患。比如山东的确诊病例,从病人在火车上向疾控机构报告到采取真正的医学隔离,中间产生了几十分钟的“衔接空白”,与患者同车的乘客流向四面八方,未能在第一时间予以设防。 对甲型流感当然不必谈虎色变,在最新修订的诊疗方案中,卫生部删除了“甲型H1N1流感死亡率为6%”的描述,大概也有防止社会恐慌的意思。按照现有的数据计算,甲流的死亡率不到2%,低于很多类型的其他流感。问题是,低死亡率并不是可以放松警惕的理由。相较于甲型流感的传播方式,以及现今所能依赖的布防办法,联合防控在第二例甲流病例上出现不应有的纰漏,相关机构当有反思并改进。 全球甲型流感缓慢地扩大传播范围,总体上呈现出温和而非暴烈的特征,死亡似乎是缓慢且零星的,这看上去很有迷惑性。而且,甲型流感还可能有第二波来袭,持续时间之长也极大地挑战政府防控的决心和耐力。联防联控网能否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高效率,能否正常运转于市县区镇等基层的薄弱地带,事关能否准确切断流感传播链条,杜绝社区传播的风险。 甲型流感流行迄今,最让人担忧的不是确诊病例,而是冷淡的防范心理。但于民众而言,对形势或许不甚了解;于负有防控之责的机构而言,对防控却不能松懈迟钝。昨日有媒体报道,广州一些医院的发热病人与普通病人混杂,发热门诊形同虚设,如此情况在某些三甲大医院都存在。卫生部已详细规定发热门诊的设置标准,可新规如何说服经济考量,又如何从不谨慎的防控意识中突围,都是未知数。 针对甲型流感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既包括对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分享,也在最大程度上指向以效率高低、意愿强弱为衡量标准的政府内部动员。甚至于,在大规模的流感面前,其实也只有政府才具有抗御疫病的一切可能的资源。联防联控模式就是此种动员的组织形式,它的闪失或将以生命为代价,而流感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则取决于这个模式被执行的力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