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9-04-17 作者:马光远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
|
|
一季度经济数据出来了,虽然个别数字有所好转,如工业增加值和居民收入在增长,但几个关键指标依旧偏冷:GDP同比增长6.1%,低于上季度的6.8%;外贸的严峻态势在继续,进出口总额大降24.9%;CPI和PPI多年来第一次在季报中双双“告负”;一季度社会零售总额仅仅增长15%,是近年来最低的;新增就业人员162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1万人,仅仅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8.0%;唯一带动经济增长的依旧是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大增28.8%,成为GDP增长的最大动力。
对于一季度的数据,笔者认为,不要动不动就判断经济在复苏。有些学者竟然把废品价格的回升“欣喜”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新证据,这是很滑稽的。不仅起不到提振信心的作用,反而会误导中央下一步的决策。但也无需过度悲观。有些人认为以前的刺激政策力度不够,还应再下猛药,所谓的第二轮经济刺激计划的诸多传闻就源于此判断。笔者认为,与其挖空心思从个别数据寻找经济复苏的痕迹,或者动辄要求再下猛药刺激,不如理性分析关键指标的结构性变化,据此对政策本身的侧重点和着力点进行调整,求得经济的标本兼治和良性发展。 从一季度的关键指标来看,应当看到,以“4万亿”为标志的第一轮经济刺激计划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政策的某些弊端也已显现:一是一味依靠投资拉动增长,增长的指标虽还不错,但以前存在的结构问题未获调整,消费和就业没有大的起色;二是只重政府投资而没有考虑带动民间资本,这直接导致就业形势的严峻。 我们一直强调,中国经济的病症是一种长期症和综合症,在处方上应更注重中医式的调养而不是西医式的猛药。从一季度的指标看,不是以前的处方不够“猛”,一季度信贷投放近5万亿元,不能再猛了。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资源没有向能够创造更多GDP和就业的中小企业倾斜。而且,就目前的财政状况而言,一季度财政收入下降8.3%,没有庞大的财力支持,进一步的财政扩张计划就会捉襟见肘。 由此,笔者建议下一步政策不要再出台“4万亿”式的刺激计划,而应该转变政策的思维和方向。特别是,对于经济复苏本身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莫犯复苏急躁症。下一步依然需要出台更进一步的政策,但一定要针对经济结构失衡和民生残缺问题下功夫。一季度的就业严峻和消费不振已经再一次告诉决策层,没有社保等民生的改善,没有中小企业的真正复苏,没有民间资本的真正启动,再猛的药方亦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给经济的长期健康埋下祸根。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