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少数学者提出“G2”的真实意图
    2009-04-03    钱文荣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段时间来,美国少数学者和前政要先后提出建立所谓中美“两国集团”和“中美国”等主张,引起国际社会广泛注意,甚至招致某些国家的担心。此类主张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

  “两国集团”的背景和意图

  中美“两国集团”论是由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在2008年夏季出版的《外交》杂志上发表的《平等的伙伴关系》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中美国”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教授尼尔·弗格森于2007年3月5日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的《买下中美国》文章中首次提出的,随后他又多次撰文阐述这一观点。这些言论发表后,在中美两国的媒体和网民中立即引起了热烈讨论。值得注意的是,两国网民的反应基本上是相反的。美国网民中反对者居多,认为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根本不可能结成“两国集团”或“中美国”。而中国网民中则赞同或赞赏者居多,中国媒体大多以正面报道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我国民众中存在着一种盲目的民族自豪感,认为中国终于从一个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并被人欺负的国家一跃而能与美国平起平坐了,同时也反映了民众渴望中华民族早日复兴的迫切心态;二是绝大多数人对美国提出这些主张和概念的背景和意图缺乏了解。
  伯格斯滕和弗格森等人提出这些主张的背景首先是由于中国的崛起,其次是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因此,他们发表这些主张和言论,一方面说明他们认识到如今的美国已无力单独解决重大国际问题,需要其它大国特别是中国的合作和帮助,承认中国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和中美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乃至西方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挑战和威胁,而过去对付苏联的那套遏制战略已经过时,对中国不起作用,转而认为把中国纳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体系的轨道,是惟一可行的最好战略。
  伯格斯滕认为,中国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挑战,因为它有着不同的目标。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华盛顿应该对美国的对华经济政策战略进行微妙而基本的修改。“唯有强调‘两国集团’的做法才能诱使中国加入现行的全球经济秩序”。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也不加掩饰地说,就是要通过建立“两国集团”来改造中国。可以说,伯格斯滕的“两国集团”论与佐利克的“利益攸关方”和“责任论”一样,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翻版,是遏制中国、改造中国的新战略。
  弗格森的“中美国”更是赤裸裸地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附庸。他把“China”(中国)与“America”(美国)合成一个新词“Chimerica”(中美国),并且还在去年12月16日专门发表了一篇题为《“中美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的文章。弗格森认为,“中美国”这个概念是指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他把“中美国”比作中美两国之间的联姻。他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婚姻就像我和我的老婆”,好比一个家庭里“男人挣钱,女人花钱”一样。这里的“男人”是中国,“女人”就是美国。他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危机是资本过度流动和资产短缺造成的,并担心由于中国的崛起导致全球失衡。“其实不用担心,因为美国和中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这就是中美国”。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即东方的‘中美国人’储蓄,西方的‘中美国人’消费;东方的‘中美国人’加工生产,西方的‘中美国人’从事服务业;东方的‘中美国人’出口产品,西方的‘中美国人’进口产品;东方的‘中美国人’积聚外汇储备,西方的‘中美国人’乐于过赤字生活,印制东方的‘中美国人’渴望的美元债券。”他声称:“这是极好的联姻,相互补充。”
  另一方面,弗格森和伯格斯滕又都将美国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归咎于中国人的过度储蓄和人民币汇率过低。弗格森在去年11月17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当前这场危机,“中国大量储备美元的战略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中国的这种做法为美国大肆举债提供了资金。中国的储蓄是促使美国的长期利率保持低水平而且能够一直大肆举债的主要原因”。为此,他们两人都建议要继续迫使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促使人民币升值,这样既可解决当前的危机,又可继续维持“中美国”的存在。

  中美根本不可能“联姻”

  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双方都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美国把中国当成主要对手和潜在威胁的主导思想没有变,也不会变。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其著作《勇敢的希望》中清楚地写道:“要在战略上保持一种军事态势,以应对中国可能带来的挑战。”奥巴马政府的国防部长盖茨今年1月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地把中国列为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美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今年2月初发表的一份题为《对亚洲地区主义的战略看法》的研究报告,甚至将中国列为今后10年内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威胁。
  由于美国舆论长期的宣传,美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很多。据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和即将担任驻日大使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给北京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研讨会提供的书面发言中说,“根据民意调查,美国有1/3的人认为中国‘将很快统治世界’,有将近50%的人把中国的崛起视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这或许就是美国多数网民反对中美“两国集团”和“中美国”的主要原因。
  中美两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方面差距太大,难以平起平坐。虽然伯格斯滕的文章题目叫做“平等的伙伴关系”,但是他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却不是平等的。世界历史表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从来都不能容忍崛起中的新兴大国与其平起平坐。虽然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如今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只有美国的1/5,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1/3,中国的军费预算仅相当于美国的7.51%,中国科技水平在许多尖端领域比美国至少落后10到20年。在此情况下,美国不可能容忍中国与其平起平坐。

  “两国集团”和“中美国”论的危害性

  若中美结成“两国集团”和“中美国”,或许能暂时缓和两国间的矛盾。然而,这种结合对我造成的损害将是战略性的和致命的。
  将严重损害我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使我国严重脱离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旦如此,中国就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今天我国在国际上之所以有一定发言权,除了我们的国力不断增强外,还因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我们一边,他们是我们依靠的对象。
  而“两国集团”和“中美国”的提出,已经引起一些国家特别是俄罗斯、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担心。今年2月19日,《俄罗斯报》发表文章说,美中可能结成“两国集团”的前景已经引起俄罗斯的紧张,这将促使“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再次抬头。俄罗斯《独立报》的一篇文章更妄言美中若组成“两国集团”,将“瓜分世界”,俄罗斯将沦为中国的势力范围。
  将严重制约我国的发展,尤其是严重制约我自主创新的能力。如果按弗格森期望的那样,永远维持现在这种由中国向美国提供廉价商品,又用赚来的钱购买美国国债,让美国人毫不费力地去消费、享受的所谓“最佳模式”,那么中国就难以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我国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相关稿件
· [G20金融峰会走笔]4月2日注定是漫长的一天 2009-04-03
· 胡锦涛出席G20金融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9-04-03
· 时间夹缝中的G20 2009-04-02
· 中国挑战可能改变G20峰会议程 2009-04-02
· G20提升话语权中国面临考验 2009-04-02